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核心指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总常住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能够反映城市规模、人口空间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重要信息,城镇化率越高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越高。
一、晋城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2024年末,晋城市常住总人口为215.76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43.1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3万人,城镇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2.5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36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37%,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32%)0.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00%)0.63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市中排名第4位,低于排名第1的太原市(89.67%)23.30个百分点,与排名前3位的太原市(89.67%)、大同市(75.33%)、阳泉市(73.92%)的差距分别缩小了1.16、0.44、0.42个百分点。
晋城市城镇常住人口逐年增加,城镇化率稳步增长,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24年,晋城市GDP完成2409.8亿元,同比增长6.8%。人均GDP达到11.1万元,稳居全省第一。扎实推进百项工业转型项目,制造业投资增长15.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民间投资增长18.4%。服务业“十大平台”实现营业收入237.9亿元,蓝远快递物流园、京东智慧物流园、太行国潮奥特莱斯、东滩会建成运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2%。泽州县、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4个县(市)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十强、挺进中部百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2年排名全省第一。城镇新增就业完成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13年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三)城乡融合展现新画卷
城建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十大片区特色化改造成效显著。主城区近一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丹河新城骨架路网基本建成,团购房、安置房全面交付,洲际酒店、体育场、大剧院等重大服务设施投入运行,多所学校建成招生或扩轨运行。用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累计吸引2500余万人次观光旅游,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20.2平方公里先行区全面开放,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晋城市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探索出8种康养模式,形成多层次产品供给体系。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
(四)创新实施“四帮一”县际结对帮扶机制
针对陵川县可用财力不足的短板,晋城市创新实施“四帮一”市域内县际结对帮扶机制。陵川县在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四个帮扶县的助力下,聚焦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精准谋划项目,帮助建设了双十万亩连翘和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移民后扶综合服务中心、土特产品交易市场、就业孵化基地提标等12个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不断带动农户增收。以县际结对帮扶为抓手,通过多措并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陵川县整体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文旅康养、中药材等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晋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跑出了“加速度”,演奏出具有晋城特色的共同富裕“交响曲”。
二、晋城市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一的弊端逐渐显现
“一煤独大”、“一钢独大” 的产业结构使得晋城市经济增长对传统产业依赖严重,资源和要素过度集中于传统产业,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产业升级面临困难。2024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 4.2%,增速低于规上工业 4.6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仅为 19.1%,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低至 2.9%,难以对规上工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不利于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单一产业结构还造成就业吸纳能力受限,制约人口集聚。一些高校毕业生因本地缺乏合适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外地发展,不利于城镇化中人口的有效集聚。
(二)县域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2024年,城区作为晋城市的核心区域,城镇化率仍为100.00%,实现了完全城镇化。这得益于其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
其他5个县(市)城镇化率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晋城市县域间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沁水县凭借丰富的煤炭和煤层气资源,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居全市首位。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未能充分带动县域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县城与农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较大。
阳城县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除煤炭产业外,旅游业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皇城相府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旅游产业的季节性波动对就业和经济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不足。
陵川县产业基础薄弱。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足够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区域。
泽州县作为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区联系紧密。但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高平市作为县级市,其工业和商业发展相对较好,形成了以煤炭、铸造、化工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压力较大
老城区、老县城功能布局高度集中,商业、办公、娱乐等功能区域聚集于此,导致大量交通流在此汇聚。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城市道路建设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普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压力较大。
三、推进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力度,提高煤炭、化工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发展高端产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提高新兴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晋城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小米、蜂蜜等品质优良,但长期缺乏品牌影响力与市场推广。我们要依托晋城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产业多元化发展增添新动力。
(三)改善民生,增强公共服务的吸纳功能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好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持续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在教育、就业、育儿假、租赁补贴、购房补贴等方面狠抓政策落实。通过多项惠民举措,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在晋城上学、就业、安家,以促进晋城市的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