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头等大事,狠抓落实。上半年,夏粮丰收,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全市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总量增长,动能提升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1%,增速较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增速加快主要因经济作物增速由负转正,较快增长,拉动农业产值(占比15.6%)增长5.4%,较一季度加快13.8个百分点;但林业产值(占比15.8%)增长2.7%,较一季度放缓2.8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59.4%)仅增0.7%(其中生猪占比38.0%,增速为-0.8%)。

分行业看:农业(种植业)产值7.6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7.6亿元,增长2.7%;牧业产值28.8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0.3亿元,增长18.1%;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4.2亿元,增长3.6%。

(二)夏粮实现“三增”,获得丰收

今年以来,全市持续高温干旱,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各有关部门协同联动、密切配合、积极努力,印发《晋城市2025年抗旱田管技术方案》,针对水源条件不同的麦田,分类提出浇水、喷施叶面肥、抗旱剂等技术措施;收获期间,累计投入联合收割机1200余台,确保小麦收割高效进行、颗粒归仓。2025年全市夏粮总产量17.9万吨,同比增长1.3%;播种面积63.7万亩,增长0.7%;单产281.2公斤/亩,增长0.7%,实现夏粮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三)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作物蔬菜及食用菌、园林水果、中药材产量均实现较快增长。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增长6.1%。上半年,蔬菜及食用菌主要为设施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西葫芦、四季豆等,全市不断加快老旧大棚改造,持续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蔬菜及食用菌面积1.8万亩,同比增长11.6%;产量6.6万吨,增长6.1%。

水果产量增长6.4%。上半年,全市水果主要品种为桃、杏、樱桃、桑葚,部分县区桃、杏、樱桃进入挂果期,产量增加,水果产量1.0万吨,增长6.4%。

中药材产量增长15.5%。上半年,全市中药材播种面积为3621.2亩,增长19.6%,产量为986.0吨,大幅增长15.5%。陵川县86亩薄荷首茬在5月份收获,有力拉动中药材产量较大幅度增长。

(四)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畜产品供应充足

上半年,全市猪牛羊禽肉类产量11.2万吨,增长0.7%;禽蛋产量5.8万吨,增长6.2%。

生猪存栏同比平稳增长,出栏微幅下降。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04.2万头,同比略降0.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二季度末,生猪存栏116.0万头,增长5.9%,其中能繁殖母猪10.2万头,增长0.5%。

其他主要畜禽生产相对平稳。上半年,全市牛存栏增长10.6%、出栏增长2.2%;羊存栏下降10.1%、出栏下降2.4%,禽存栏下降0.7%、出栏增长7.6%。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

(一)粮食价格下行。上半年,全市小麦平均收购价为1.2元/斤,同比下降15.0%;全市玉米平均收购价为1.1元/斤,下降3.4%,价格下行挤压种粮收益。

(二)蔬菜价格大幅回落。上半年,监测的六种蔬菜平均收购价1.8元/斤,同比下跌23.5%,二季度环比下跌30.4%。后期,随着本地蔬菜集中上市,供应充足下价格或持续走低。

(三)生猪出栏价格小幅下降。上半年,全市生猪平均收购价为7.1元/斤,同比下降4.0%,二季度环比下降6.6%。

(四)鸡蛋价格低位运行。上半年,全市鸡蛋平均收购价3.7元/斤,同比下降9.8%;二季度跌至3.2元/斤,同比下降15.4%,环比下降17.5%,低于成本线(3.4元/斤),抑制养殖补栏意愿。

三、农业生产亟待关注的问题 

(一)畜牧业结构性风险显著,单一品种依赖过强

上半年,全市生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远超全省平均水平16%,这种“一猪独大”的结构抗风险能力不强。上半年生猪出栏虽仅降0.8%,但受全国产能调控政策影响(全省出栏降0.9%),叠加能繁母猪存栏仅增0.5%(政策要求继续压减),后续出栏增长动力不足。同时,羊存栏、出栏双降(分别降10.1%、2.4%),禽存栏微降0.7%,替代品种未能有效补位,导致畜牧业整体增速仅0.7%,对农业经济的支撑力持续减弱。

(二)林业增长放缓,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我市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适宜造林育苗面积匮乏,今年省下达我市的林业任务明显降低。上半年,全市林业产值增长2.7%,低于全省5.6%的平均水平,较一季度放缓2.8个百分点。造林面积同比下降22.1%(全省增长65.5%);零星植树增长2.3%,落后于全省5.3%的增速,林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畜产品价格低位运行,挫伤养殖积极性

生猪、羊、禽蛋等部分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小养殖场(户)补栏节奏放缓、存栏规模缩减,养殖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信心不足。若价格长期低迷,可能引发资金链紧张、防疫投入减少等连锁反应,影响后期市场供应稳定性。

四、促进农业生产的建议

(一)破解畜牧业结构依赖,构建“稳猪扩禽增牛羊”格局

优化生猪产能调控应对策略,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养殖;同步提升牛羊禽养殖规模,降低单一品种依赖;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构建“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补齐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规划与政策支持,激活林业发展活力

制定适配本地地理气候的造林规划,明确树种与区域布局;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树苗、养护等环节需求,提升造林积极性。

(三)稳定畜产品生产与价格,提振养殖信心

建立健全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实时监测存栏、出栏、价格等关键信息,及时发布动态,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避免盲目跟风;通过政策扶持缓解价格波动影响,帮助养殖场(户)稳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