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加快推动各项宏观政策落地落实,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呈现“供给较快增长、需求稳中趋好、质效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下行等诸多挑战。下一步,要深度释放政策效应,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有力支持主体发展,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稳健前行。
一、主要领域运行稳健,呈现出“根基稳、要素优、民生实”的发展特征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10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598.5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479.2亿元,增长5.9%。
(一)供需态势稳定
从“三次产业”看,农业生产平稳、工业稳中有升、服务业稳步增长。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27.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9%,占比达到9.4%、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稳产增收,夏收工作顺利推进,夏粮总产量预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实现“五连增”;蔬菜及食用菌、瓜果产量分别增长6.1%和6.4%,较一季度明显加快;中草药材产量增长15.5%。禽畜产能有所回升,生猪出栏104.2万头,同比下降0.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6个百分点;肉禽出栏增长7.6%、禽蛋产量增长6.2%,较一季度分别加快6.8个、3.7个百分点;猪牛羊禽肉实现总产量11.2万吨,增长0.7%。
工业持续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超七成行业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到69.7%、较一季度提升 12.1个百分点,合计占比达80.3%的煤炭行业、装备制造业、钢铁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9%、41.1%、11.0%,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个百分点,其中光机电产业增加值增长34.7%,增势强劲。重点企业支撑有力,上半年全市重点领域(类型)企业实现较快增长,亿元企业、开发区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1%、9.8%。新增主体活力迸发,上半年全市本年新增和上年新增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倍、23.6%,合计贡献率达到27%。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服务业回升态势好。在生活、消费性服务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力拉动下,服务业整体呈现稳步回升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比一季度加快1.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3%,较一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除房地产业有所波动外,其他六大主要行业回升态势显著。消费性服务业支撑有力,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增长9.0%、5.8%,较一季度均有所加快。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拉动服务业增长1.3个百分点,贡献率比一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贡献力增强,以金融、营利性行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上半年两行业增加值增速(6.0%、8.0%)均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5.9%),分别较一季度加快3.6个、3.2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34%,比一季度提高11.2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增长2个百分点。重点支柱行业增势稳定,合计占比近五成的交通业、非营利性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上半年增加值分别增长3%、5%,比一季度加快0.4个、0.8个百分点,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
从“三驾马车”看,消费较快增长、投资加快推进、外贸稳中有缓。
市场消费在促消费“政策+活动”双轮驱动下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3.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全省高 0.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占比37.3%的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1%,贡献率达61.7%;从单位所在地看,占比85.9%的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4%,贡献率达90.8%;按消费领域分,占比91.5%的商品零售额增长7.1%,贡献率为92.8%。限上商品零售表现活跃,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2.5%,类值增长面达到75%,吃(粮油食品、饮料类)、用(日用品类)类基本生活消费分别增长8.9%、19.9%,住、行相关的家具、汽车等支撑类消费分别增长40%、27.8%,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等升级类消费分别增长43.4%和15.7%。消费“换新”激发潜力,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焕新”消费热度攀升,新能源汽车增长1.1倍,智能手机、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15.3%、9.1%。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康养+”系列活动和假日经济推动文旅消费持续升温,上半年10家重点监测景区(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天官王府、珏山、大阳古镇、司徒小镇、王莽岭、湘峪古堡、喜镇苏庄、卧龙湾)累计接待游客425.8万人次,门票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文旅市场“火热”带动民宿产业乘势发展,初步统计,全市成一定规模的民宿超百家,其中除依景而建的景区周边传统类型外,不乏康养主题和特色IP类的多元升级类,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入统的3家规上民宿服务法人单位上半年合计营业额同比增长4.1%。
投资领域以抓产业的鲜明导向推动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9.9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全省9.9个百分点。产业投资增势强劲,今年以来产业投资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增长12.6%,较一季度进一步加快2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2.9%。民间投资加力扩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8.1%,比全部投资高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投资额149.2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6%,分别高于上年同期和全年2.6个、1.1个百分点,高于今年一季度1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亿元以上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额占到全部投资的近八成,同比增长13.2%,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
外贸经济在优存量、引增量上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4.5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其中进口占比54.9%、增长12.6%,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出口占比45.1%、下降4.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
(二)要素供给充足
财税收支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1.1亿元,其中:税收完成55.5亿元,非税完成7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19.3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71.4亿元,占比为78.2%。节能环保、教育、科学技术方面的支出充足,同比分别增长79.2%、12.5%、10.4%。
金融行业稳健运行。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5.4%,比年初净增211.2亿元;贷款余额增长13.5%,比年初净增343.6亿元,存贷比为79.2%。各项存款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占到80.5%,贷款额同比增长12.5%,占比较大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达17.7%;住户经营贷款增长18.4%,较年初净增27.0亿元,市场主体投资预期趋于乐观。全市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0.9,比上年同期(3.6%)加快7.3个百分点,其中寿险收入规模、增速均高于财险。
电力供应支撑充沛。上半年,全市全社会用电总量同比增长4.4%。占比达90%以上生产用电量增长4.2%,保持稳定,其中服务行业用电量受行业特性和季节性弹性需求影响,增速(27.8%)走高;居民生活用电增长6.9%,乡村占比和增速均高于城镇。
(三)民生保障有力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4%、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05元,增长4.8%,增速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47元,增长5.6%,增速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2.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
企业运营情况良好。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1135亿元,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3%,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其中高新行业态势良好,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31.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4%;康养类需求旺季效应带动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29.3%;居民服务保持稳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增长6.3%,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增长5.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5.2%。
供需价格总体平稳。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9.1%,降幅较一季度扩大2.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5%,涨幅较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生产领域,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价格涨幅较一季度收窄1.9个百分点。消费领域,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用品价格增长0.3%,涨幅较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增长0.6%,涨幅与一季度持平;交通通信价格增长0.7%,涨幅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服务价格同比持平。
二、积极因素累积增多,表现出“质效高、活力足、动能新”的发展亮点
(一)发展质效持续向好
产业协同作用增强。上半年,全市三次产业增速全面提升,较一季度分别加快1.3个、1.1个、1.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2.2:54.3:43.5。工业转型加快,非煤行业增加值增长9.0%,高于上年同期6.3个百分点,占比达到34.6%,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提质明显,交通、金融、房地产、营利性服务等现代服务核心行业规模不断壮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8.1%,较一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和电力消费同比分别增长1.3%、5.8%,其中煤炭及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长1.1%、5.9%,均低于工业和经济增速。
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以瓦斯、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风电企业产值增长40.9%,光伏发电企业产值增长38.4%,发电量分别增长38.8%和18.7%;聚焦生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方兴未艾之势,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上半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6%。
(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发展主体持续扩容。截至6月底,全市共有“四上”企业2295家,同比增长2.5%,其中新入库企业80家;新入库投资项目391个,同比增加21个、增长5.7%。
民营企业活力增强。全市民营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7.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8%,贡献率达52.6%,民营潜力不断释放。
经济活跃度攀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业道路运输周转量同比增长97.1%,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6.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达到3.3亿元,均较上年同期进一步提升。
(三)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上半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7%,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4.8%,创新成果和产业融合带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9.4%,增速较上年 同期加快25.1个百分点。初步汇总,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增速高于规上服务业10.2个百分点,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为28.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0.7个百分点。规上数字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4%,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4.1个百分点,占比达18.2%。
高质量投资厚积薄发。投资聚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上半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投资5.1亿元,增势强劲;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15.6亿元,增长25.4%,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4.1个百分点。
三、加强研判,积极应对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上半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和直接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面处宏观严峻复杂环境和经济转型发展深度调整阶段,保持全市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要强化科学分析,做好统筹研判。
农业增长仍显乏力。今年以来,全市农林牧渔业增长动能不足,既不达全省平均水平,与先进地市差距也较为突出,相较于其他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偏低。当前,受占比最大的畜牧业持续低位运行、种植业“不大不优”及行业间互补性较弱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市农林牧渔业发展面临瓶颈,亟待采取综合举措激发内生动力,提升产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投资增长压力加大。从宏观环境及发展态势看,上半年全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8%、1.4%)均较之前有所放缓,后期我市各方面投资主体可能受到相关影响波及。同时,转型进程中,传统行业投资相对饱和(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7%),房地产、基础教育等市场需求发生转变,投资空间较为有限(上半年占全市1/3体量的主城区,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8%,全市教育业投资下降3%)。亟需通盘考虑,挖掘拓展新的增长点。
政策性支持空间收窄。受人口红利递减、地方财政压力趋紧、减税降费政策等影响,各项惠民政策补贴标准、范围逐步趋于稳定,伴随边际递减效应和基数不断抬升的双重叠加因素,“两新”政策惠及领域或将承压,2024年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家具类均为高位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设备工器具购置额同比下降4.3%。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弱对居民增收的支撑力度,加大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困难,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低于经济增速,不同步问题凸显。
煤炭行业利润缩减。煤炭行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是全市财税增收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不断压缩行业盈利空间,严重影响三大“口袋”创收及长期发展稳定。1-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税金总额分别下降59.8%和5.5%,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2%、下降3.1%。纵观当前形势,煤炭价格短期内难有较大改观,需要重点关注,积极应对,尽力将影响降到最低。
四、挖潜增效,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深化拓展“十点体会”、持续抓好“十件大事”,按照市委“30字”要求,纵深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消费增长新引擎、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向新向好发展态势。
一是抢抓机遇释放政策红利。充分发挥“两重”“两新”和财政税收、货币金融等政策撬动作用,形成融合、叠加效应,瞄准重点行业领域,梳理储备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更多上级资源和政策支持。统筹使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加快推进年度交通、城建、水利项目,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用好用足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中小微制造企业设备购置更新改造贷款担保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更新使用先进设备、绿色设备、智能设备,进一步提升工业投资。
二是多措并举激发内外需求。健全完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N”政策体系,加大相关政策推进执行力度,针对不同行业领域进一步落细落实举措。设备更新方面,要充分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快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设备更新;实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支持老旧农业机械更新;推动科研、文旅设备更新提升,鼓励医疗机构更新装备、改造硬件设施等。消费方面,持续在汽车、家电等领域撬动大规模消费需求,同时,要紧抓暑假、中秋、国庆等重要时段,策划推出文旅、研学、培训、体育、展演、夜游等消费热点,充分利用我市康养资源开发“体育+文旅+康养”等特色产品,下大力气推动“南太行山地徒步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服务供给。推动房地产贷款政策、保交房相关举措落地落细,继续加快商品房去库存化。加快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行动,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协同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
三是深挖投资潜力补足后劲。夯实农业基础,农业作为民生基本盘,首要是“稳”,要立足县域实际,以“保基础、利长远、促发展”为出发点,因地制宜谋划推进项目投资,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高效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收,蔬菜水果达规成势,畜禽产品向高价值需求转化。拓展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投资,新质生产力领域、城市更新改造、民生“补短板”方面,都还有很大空间,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升级投资布局、优化投资环境,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持续推动投资领域良性发展。
四是聚焦产业培育孵化动能。围绕“1+5”产业布局,大力实施“能源转型”“制造业提质”“产业集聚”专项行动,开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设备更新,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深化专业分工,建立健全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推动资源、主体、成果高效集聚,要布局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新兴产业培育,聚焦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深化实施“企业梯度培育”“科技赋能”“生态优化”行动,完善“专精特新”、科技型、龙头、初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增强核心功能和产业竞争力,依托煤与煤层气共采全国重点实验室、光机电“两院一站一平台”等,加速推动先进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柔性纳米复合材料等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落实落细支持工业软件、算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一揽子政策举措,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