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水果资源。水果产业作为晋城市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晋城市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助力晋城市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晋城市水果产业现状
(一)种植规模整体偏小
近年来,晋城市水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2024年,全市园林水果种植面积达8.0万亩,较2020年增加6206亩,增长8.4%,连续5年保持在7.3万亩以上,但仅占山西省的1.4%,种植面积排全省第8位。总产量8.6万吨,较2020年增长18.5%,连续5年保持在7.2万吨以上,但仅占山西省的0.8%,总产量排全省第8位。
(二)品种结构较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种植技术进步,晋城市水果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种植品种较为丰富。形成了以“苹果、梨、桃、杏、柿子和山楂”等传统优势品种为主导,以“樱桃、葡萄、果桑”等特色优质品种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梨产量最大,占全市的37.6%。2024年梨种植面积3.7万亩,占全市园林水果的46.1%;年产量3.2万吨,占全市的37.6%。主要品种为“高平大黄梨、玉露香梨和酥梨”。“高平大黄梨”是晋城市特有地方品种,色泽金黄、酸甜可口,药食同源,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玉露香梨”是山西农科院选育的优质中熟梨新品种,肉质脆嫩、汁水丰富。
苹果产量第二,占全市的32.8%。2024年苹果种植面积1.7万亩,占全市的20.9%;年产量2.8万吨,占全市的32.8%。主要品种为“富士系列和国光”。“富士苹果”是一种广受欢迎的品种,果形较大、颜色鲜艳、酸甜脆嫩,较耐储存。
柿子产量占全市的8.0%。2024年柿子产量0.7万吨,占全市的8.0%。主要品种为“泽州小红柿、暑黄柿、造柿”等地方传统品种,以山坡和地头零星种植为主,且树年龄均在70年以上。
桃产量占全市的7.3%。2024年种植面积0.5万亩,产量0.6万吨,占全市的7.3%。主要品种为“传统毛桃、国庆红、秋彤、油蟠”等。
杏产量占全市的4.0%。2024年种植面积0.4万亩,产量0.34万吨,占全市的4.0%。主要品种为“暑黄杏、鸡蛋杏、麦黄杏、大黄杏、金太阳、凯特”等。
山楂产量占全市的3.7%。2024年种植面积0.3万亩,产量0.31万吨,占全市的3.7%。主要品种为“泽州红、大五棱、大金星”等。“泽州红山楂”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个大红圆、果肉粉红色、酸甜可口,素有“山楂王”美称。
桑葚产量占全市的2.8%。2024年种植面积1.1万亩,产量0.24万吨,占全市的2.8%。主要品种为“胡桑、红葫芦桑”传统桑葚和“黑珍珠、红果二号”等新品果桑。
樱桃产量占全市的1.8%。2024年种植面积0.2万亩,产量0.15万吨,占全市的1.8%。主要品种为“火箭、太平洋红、美早、红玛瑙、俄罗斯8号”等。
葡萄产量占全市的1.0%。2024年种植面积887亩,年产量881吨,占全市的1.0%。主要品种为“夏黑、阳光玫瑰、巨峰”等。
枣产量占全市的0.7%。2024年种植面积519亩,产量622吨,占全市的0.7%。主要品种为“冬枣、子弹头”等。
(三)区域分布各具特色
晋城市各县区均水果种植,高平市种植规模最大,城区种植规模最小,各县区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
1、高平市种植规模最大,以“梨和苹果”为主
高平梨产量全市第一,素有“梨乡”之称。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3.8万亩,占晋城的47.1%;产量3.3万吨,占晋城的38.4%。
梨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2.3万吨,占高平水果产量的70.6%,占晋城梨产量的72.0%,主要集中在寺庄、陈区、神农和野川等乡镇。
苹果种植面积4938亩,产量7767吨,占晋城的27.7%,主要集中在北诗、石末和河西等乡镇。
2、泽州县种植规模第二,品种丰富
泽州水果品种丰富,主要为苹果、梨、柿子、山楂、桃、杏、红枣和樱桃等,其中苹果、柿子、山楂、桃、红枣和樱桃产量全市第一。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3万亩,占全市的16.6%;产量2.6万吨,占全市的30.9%。
苹果种植面积3976亩,产量8119吨,占全市的29.0%,主要集中在柳树口、周村、北义城和大箕等乡镇。
梨种植面积3233亩,产量6092吨,占全市的18.9%,主要集中在南岭、山河、晋庙铺和大箕等乡镇。
柿子产量4764吨,占全市的69.5%,主要集中在大箕(占全县72.1%)等乡镇。
山楂种植面积2028亩,产量2786吨,占全市88.5%,主要集中在南岭(占全县53.5%)和巴公(占全县32.1%)等乡镇。
桃种植面积1566亩,产量2245吨,占全市的36.0%,主要集中在南岭、巴公、大东沟和南村等乡镇。
杏种植面积912亩,产量1141吨,占全市的33.3%,主要集中在巴公、南岭和大东沟等乡镇。
红枣种植面积338亩,产量501吨,占全市的80.5%,主要集中在南岭(占全县71.9%)等乡镇。
樱桃种植面积894亩,产量617吨,占全市的40.3%,主要集中在晋庙铺(占全县49.6%)和高都(占全县42.1%)等乡镇。
3、沁水县种植规模第三,以“苹果”为主
沁水水果种植以苹果为主,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0.6万亩,占全市的8.0%;产量1.1万吨,占全市的12.6%。
苹果种植面积3446亩,产量8011吨,占全市的28.6%,主要集中在郑庄(占全县95.6%)等乡镇。
梨种植面积1402亩,产量990吨,主要集中在柿庄(占全县62.0%)等乡镇。
桃种植面积480亩,产量542吨,主要集中在龙港(占全县25.1%)、柿庄(占全县16.9%)和端氏(占全县13.0%)等乡镇。
杏种植面积255亩,产量318吨,主要集中在龙港(占全县45.4%)和柿庄(占全县33.2%)等乡镇。
4、阳城县种植规模第四,品种丰富
阳城水果品种丰富,主要为桑葚、桃、柿子、杏、樱桃和葡萄等,其中桑葚、杏和葡萄产量全市第一。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6万亩,占全市的20.4%;产量1.0万吨,占全市的12.1%。
桑葚种植面积10505亩,产量2430吨,占全市的近100%,主要集中在寺头和次营等乡镇。
杏种植面积1535亩,产量1213吨,占全市的35.4%,主要集中在演礼、河北和北留等乡镇。
葡萄种植面积436亩,产量421吨,占全市的47.8%,主要集中在西河(占全县43.6%)和北留(占全县36.9%)等乡镇。
苹果种植面积867亩,产量1582吨,主要集中在次营(占全县40.0 %)、西河(占全县18.2%)和北留(占全县15.4%)等乡镇。
梨种植面积526亩,产量753吨,主要集中在凤城(占全县 49.8%)、西河(占全县 20.4 %)和北留(占全县15.9%)等乡镇。
桃种植面积1429亩,产量2013吨,主要集中在寺头、河北、次营和北留等乡镇。
柿子产量1182吨,主要集中在横河(占全县30.6%)、董封(占全县13.3%)、凤城(占全县10.5%)和河北(占全县9.6%)等乡镇。
樱桃种植面积729亩,产量506吨,主要集中在西河(占全县49.0%)、北留(占全县23.0%)和町店(占全县13.6%)等乡镇。
5、陵川县种植规模第五,以“苹果和梨”为主
陵川水果种植以苹果和梨为主,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5495亩,占全市的6.9%;产量4512吨,占全市的5.3%。
苹果种植面积3284亩,产量2430吨,主要集中在西河底、平城、附城和崇文等乡镇。
梨种植面积1064亩,产量1126吨,主要集中在礼义、附城、夺火和古郊等乡镇。
6、城区种植规模最小,仅占全市的0.7%
城区桃、苹果、杏和梨均有种植,但受区位限制产量较少。2024年园林水果种植面积833亩,占全市的1.0%;产量604吨,占全市的0.7%。
桃产量196吨、苹果产量97吨、杏产量92吨、梨产量47吨,零散分布在北石店、西上庄和钟家庄3个乡镇的22个村。
二、晋城市水果产业发展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
晋城市地处太行山南端,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多种水果的生长,尤其是苹果、梨、桃和杏等温带水果,产出的水果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二)政策支持有力
晋城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果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培训、市场推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例如,为果农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对水肥一体化、品种更新和防雹防鸟网等进行补贴,对冷库设施投资补贴等。
(三)市场需求较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对水果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对优质、绿色和有机水果的需求增长迅速。晋城市水果品质优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且地处中原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内,交通便利,市场潜力巨大。
(四)特色品种较多
晋城市在水果产业的漫长发展中,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形成了“高平大黄梨、泽州红山楂、泽州小红柿和麦黄杏”等独具本土特色的品种,通过对这些特色品种进行保护和改良,形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三、晋城市水果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销售渠道窄,市场份额缩小
晋城市水果销售渠道主要为地头采摘和地头零售,销售范围主要为市内,在国内外水果市场竞争激烈下,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省内的运城和临汾,国内的山东、陕西和新疆等,凭借其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高端水果市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品种。
销售渠道以地头零售和地头采摘为主,合计占比达60.2%。从销售渠道多样性看: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中,销售渠道3种及以上的5户占比为16.1%、2种的18户占比为58.1%、1种的8户占比为25.8%。从销售渠道比重看: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销售量,地头采摘占比32.3%、地头零售占比27.9%、批发商收购占比18.2%、加工企业收购占比13.2%、与超市合作占比7.0%、电商平台占比1.4%。
销售范围以市内为主。从销售范围覆盖面看: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中,销售范围仅为市内的22户占比71.0%,省内的1户占比3.2%、省外的8户占比25.8%,主要为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以及河南等周边省市。从销售范围比重看: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销售量,市内占比83.9%、省内占比2.6%、省外占比13.5%。
(二)树龄老化,生产能力减弱
当前,晋城市水果树龄老化较为严重,水果生产能力不断减弱。从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看,树龄10年以下9户占比29.0%、10-20年7户占比22.6%、20-30年6户占比19.4%、30年以上的9户占比29.0%。从分品种看:树龄10年以下主要为梨、苹果和樱桃,10-20年主要为梨、苹果、桃和桑葚,20-30年主要为梨、桃和杏,30年以上主要为老黄梨、柿子和山楂,其中有部分树龄达70年以上。
(三)人员老化,种植规模萎缩
当前,晋城市水果种植从业员严重老化,农村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不愿从事水果种植,导致种植规模不断萎缩。从调研的31户水果种植户看,年龄在60岁及以下仅3户占比9.7%(且均为50岁以上),60岁以上28户占比90.3%(其中有部分达70岁以上)。
(四)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
晋城市在水果储存、运输和加工方面的发展都相对滞后,导致水果产业整体附加值较低,种植户生产积极性不高。虽然有“高平夏普赛尔、泽州彤康、阳城帅源”等水果加工企业,但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虽然对冷库和冷链物流设施进行投资建设,但总体规模较小。
(五)品牌度低,溢价能力较弱
虽然晋城市水果品质优良,也有“高平大黄梨、铁炉贡梨、南岭酥梨、泽州红山楂、张八苹果”等或大或小、或官方或民间的品牌,但知名度不高,仅在晋城本市内知晓,在全省全国的市场竞争力较弱。缺乏统一的品牌规划和宣传推广,品牌意识淡薄,导致晋城市水果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不明显,难以实现品牌溢价。
四、晋城市水果产业发展建议
(一)拓展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要在地头零售和批发商收购等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电商平台(抖音、拼多多等)和农产品展销会等渠道,拓展全国市场,增加水果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
(二)改良品种,做好老树更替
要对树龄30年以上果树,特别是部分70年以上的“老黄梨、柿子和山楂”等,采取引进新品种更换、在老树上嫁接改良等方式,做好老树更替工作,进一步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
(三)加大扶持,保障劳动力
当前,劳动力短缺是制约晋城市水果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第一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制定出台一系针对水果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让年轻人看到水果产业的发展前景,愿意从事水果产业,愿意留在农村。
(四)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冷库和冷链物流体系,降低水果的运输和储存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布局引导建设更多水果加工企业,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果汁、果干和果酒等,拉长产业链,提升水果产业附加值。
(五)加大宣传,提升品牌影响
要对晋城市已形成的“高平大黄梨、铁炉贡梨、南岭酥梨、泽州红山楂、张八苹果”等各种水果品牌,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手段,提升晋城水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