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聚焦绿色低碳产业,扎实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向“新”向“绿”转变,能耗煤耗均实现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一、规模工业能耗运行特点
(一)综合能耗同比下降0.6%
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能耗增速呈现“高位开局,阶梯式回落,由正转负,触底弱反弹”趋势。1-2月,受晋能华昱化工同期低基数和金象化工本期技改停产共同影响,综合能耗增长7.5%,高位开局;3月下旬,大唐、阳电供热期结束,安排机组检修,增速回落至4.2%;二季度大唐阳电检修的同时晋丰停产,上半年能耗由正转负下降0.7%;三季度受同期基数抬升影响,前三季度能耗下降3.6%,为全年最低点;四季度受化工企业同期安排检修,能耗基数较低影响,当季增速较快,全年能耗下降0.6%(见下图)。
分县(市、区)看,规上工业能耗“4升2降”。同比增速由低到高依次为:高平(-13.5%)、阳城(-7.9%)、沁水(0.1%)、陵川(3.0%)、泽州(3.4%)、城区(14.5%,富联科技等富士康园区企业生产增长导致能耗增长较大)。
分行业看,煤炭与六大高耗能行业(化工、钢铁、焦化、建材、电力、煤层气)综合能耗合计1446.7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同比下降1.0%。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同比下降6.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3.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2%,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层气)和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两个行业因产能释放、产量增加导致能耗不降反增,分别增长3.8%和12.6%(见下表)。
(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7%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工业用能经济效率的具体表现,其下降幅度直接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十四五”时期,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分别为:2021年下降9.9%,2022年下降19.1%,2023年下降1.6%,2024年下降8.7%,总体大于当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为能耗指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分县(市、区)看,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降1升,降幅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平(-20.8%)、阳城(-16.6%)、沁水(-8.3%)、陵川(-6.3%)、泽州(-4.3%)和城区(9.8%)。
分行业看,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6降1升”。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下降14.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1.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8.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8.7%。
(三)煤炭消费量明显下降
近年来,我市扎实做好“煤炭减量替代”工作,坚决淘汰落后用煤产能,大力推进煤电、煤化工行业更新改造,煤炭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见下图)。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实物量)1934.1万吨,“十四五”时期累计下降12.3%。其中,电力行业964.6万吨(占规模工业的49.9%),下降14.2%,煤化工行业831.3万吨,下降13.7%(其中,原料煤消费584万吨,下降5.5%)。
(四)主要单位产品耗能多数下降
2024年,全市重点监测的8个主要产品单位能耗,6个指标增长,2个指标下降。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能耗分布进一步集中
规上工业能耗向头部集中的特征明显,分行业看,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焦化、建材、煤层气7个行业能耗总量达到1446.7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的94.5%,高于其工业增加值比重(91.7%)2.8个百分点;分企业看,晋钢等6家头部企业能耗合计895.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工业的58.5%,高于其工业增加值比重(7.0%)51.5个百分点。高耗能难以带来高产出,从长远来看,长期依赖高耗能产业既加剧传统行业锁定效应,又挤压新动能成长空间,与绿色转型要求形成对冲,需警惕对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层制约。
(二)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待提速
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海洋能、核能及由此产生的电力、动力、热力等。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可再生能源生产量62.8万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生产量比重为0.55%,比上年增长0.11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全国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很大(2023年全省、全国可再生能源生产占比分别为3.0%和25.0%左右)。
三、建议
(一)加快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从项目源头抓起,严格审批、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势头;二是从新兴产业抓起,择优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轻污染的先进工业和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三是从新能源基础能力建设抓起,大力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二)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深挖节能降耗潜力,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有的放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省、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安排,以煤炭、钢铁、火力发电等行业为重点,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二是摸清重点用能单位的余能、余热等回收利用情况,大力支持企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提升其循环利用效率,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