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经济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项目第一支撑”导向,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三次产业协同发力,民间投资保持前列,开发区提档升级,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一、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

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9.2亿元,同比增长7.3%,高于全国(3.2%)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2%)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20.1%,增速位列全省第二,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一)三次产业投资协同发力,实现全面增长

202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7亿元,同比增长10.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8.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0.4亿元,同比增长6.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5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33.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23.1亿元,同比增长7.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2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的增长贡献率达57.6%。三次产业增速由去年同期的19.9%、-6.3%、4.7%变为10.9%、6.3%、7.7%,投资结构由去年同期的5.8:39.4:54.8变为5.9:39.1:55.0,三次产业投资协同发力,实现全面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实物量投资占比提高,建安投资较快增长

2024年,全市实物量投资(建安投资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642.4亿元,同比增长10.0%,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3.5%,较上年同期提高2.0个百分点。其中,建安投资完成551.2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1.7%,较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

(三)民间投资保持前列,企业家投资信心有所恢复

2024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319.4亿元,同比增长18.4%,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1.1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26.0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连续11个月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企业家投资信心有所恢复。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加49.7亿元,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贡献率为94.5%。其中,房地产业增长22.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0.4%,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4.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3%,分别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0.9、0.8和0.7个百分点。

(四)工业技改投资强劲拉动,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撑

随着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加快实施,我市制定出台《晋城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细化工业设备更新升级改造方向、目标和重点。2024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8.9亿元,同比增长31.6%,增速高于工业投资24.9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的18.5%提高至22.8%,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87.6%。2024年,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108.1亿元,同比增长15.8%,占工业投资比重由去年的33.0%提高至35.8%,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77.9%。

(五)开发区投资提档升级,主引擎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2024年,全市各开发区(示范区)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95.6亿元,同比增长22.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4%,比去年同期增加3.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投资完成131.3亿元,同比增长22.9%,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5%,比去年同期增加5.7个百分点。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产业类项目投资完成11.2亿元,同比增长41.0%。各开发区(示范区)具体情况如下:

二、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工业投资高开低走,增速持续回落

2024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301.7亿元,同比增长6.7%,分别较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回落回落7.4、36.3、26.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持续回落。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完成投资123.1亿元,同比增长0.9%,制造业完成投资108.1亿元,同比增长1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70.5亿元,同比增长4.6%。

(二)高技术产业投资负增长

2024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0.6亿元,同比下降14.8%,下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0.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21.6亿元,同比下降13.1%,增速比全部制造业投资低28.9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制造业投资3.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完成9.0亿元,同比下降18.6%,增速比全部服务业投资低26.3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服务业投资0.5个百分点。

三、相关建议

(一)系统谋划项目,积蓄发展后劲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细胞”和“基石”,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一是加强资金保障。抓住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用好用足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二是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专班推进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专班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发改、财政、审批、规自等部门协作,形成项目谋划和推进合力。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统筹推进项目谋划、落地、开工、入统全过程,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保持优势,补齐短板,为延续稳定增长态势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效推进项目,紧抓项目建设

关注在库项目建设进度,以问题为导向,对推进缓慢的项目加强督导,精准协调,打通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抓住有效施工时段,抢工期、赶进度,确保已形成的实物工作量颗粒归仓。一是聚焦重大项目。集中资源推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打造标杆项目。在基础设施、新兴产业、民生保障等领域打造一批标杆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三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四是强化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动态调度机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对在库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三)提升工业投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投资的“定盘星”作用日益重要。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对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改投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新型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等。二是推进招商引资政策落实落地。精准招商,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制定针对性招商策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增强投资者信心;坚持要素保障到位,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三是用好政策工具。用好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产业链专业镇专项资金、设备更新奖励资金等政策工具,推动工业投资稳步增长。

(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更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统筹推进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坚持以光机电牵引转型、以能源支撑转型、以消费促进转型。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三是利用好专项债、超长期国债等政策,聚焦高技术领域,为高技术产业投资提供增长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