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节能改造工作,能耗总量和强度实现下降,节能降耗工作效果显著。
一、规模工业能耗运行特点
(一)总量指标增速持续探底
前三季度,受化工行业技改和停检影响,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151.5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下降3.6%,降幅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扩大7.8和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电力消费量为135.0亿千瓦时,下降4.6%,降幅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扩大6.0和0.7个百分点。
(二)强度指标持续下降
前三季度,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8%,降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扩大9.7和1.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6降1升”。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6.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9.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9.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7.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7.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8%。
分县(市、区)看,6个县(市、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5降1升,其中,高平(-23.8%)、阳城(-16.0%)、沁水(-8.2%)、泽州(-6.0%)、陵川(-3.9%)、城区(3.4%)。
(三)重点行业能耗“4降3升”
前三季度,全市 41个工业行业中,煤炭与六大高耗能行业(化工、钢铁、焦化、建材、电力、煤层气)为能耗最高的7个行业,能耗合计1088.4万吨标准煤(占规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94.5%),同比下降3.7%。
分行业看,前三季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受技改和停检影响)能耗下降11.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增长0.5%,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煤层气)增长2.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6.1%。
(四)分县(市、区)能耗“3降3升”
前三季度,6县(市、区)规上工业能耗“3降3升”。规上工业能耗同比增速由低到高依次为:高平(-19.6%)、阳城(-8.4%)、沁水(-2.3%)、泽州(0.8%)、陵川(5.6%)、城区(8.2%)。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回落
能源加工转换是把将一种能源,加工或转换成另外一种能源,能源加工转换损失是规上工业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三季度,全市涉及能源加工转换的单位共有241户,占到规上工业的34.2%,主要是煤炭洗选、火力发电、炼焦、供热、天然气液化等加工转换类型。
前三季度,全市能源加工转换累计投入8137.6万吨标煤,累计产出7449.0万吨标煤,加工转换总效率为91.5%,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下降1.6和1.3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效率为40.6%,分别下降3.5和0.9个百分点,原煤入洗效率为95.1%,分别下降2.0和1.3个百分点;供热效率为78.9%,分别下降0.7和0.5个百分点。
能源回收利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前三季度,全市涉及能源回收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余热余压、氢气等)的单位共有24户,占到规上工业的3.4%。能源回收利用量为126.7万吨标煤,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回收利用量占到61.6%。能源回收利用率为1.4%,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
(二)能耗分布高度集中
规上工业能耗分布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分行业看,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焦化、建材、煤层气7个行业能耗合计占到规上工业的94.5%;分企业看,以能耗总量前6为例,单位数仅占规上工业的0.9%,但能耗合计占到59.2%。
(三)高技术产业基础薄弱,能耗强度上升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企业32个,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4.5%,主要分布在医药制造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两个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增长19.3%。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12.8%。
三、相关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结合全市偏重于化工、钢铁的产业现状和以煤为主体能源的消费结构,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推动钢铁、焦化、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持续更新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产能退出机制。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
(二)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既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逐步淘汰“老旧小散”设施。引导数字科技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上下游企业提高减碳能力。
(三)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绿色低碳企业,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积极鼓励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