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现就晋城市依托“太行一号路”建设和打造,进一步推进路、景、村、业的统筹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
(一)“以“路”带面,连接六县、畅通乡村
依托“太行一号路”的建设和打造,打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脉”,连接起了全市重要景点景区、集镇所在地、重点村庄,疏通了“毛细血管”,连接着全市90%的脱贫地区,巩固提升了村内道路、连通主线路。
在“太行一号路”建设的带动下,我市进一步加大了乡村道路的投资力度,乡村交通情况大有改观。截至2023年底,全市1606个涉农村(居)委会进村主要道路路面全部为柏油或水泥,99.6%的村内主要道路路面为柏油或水泥,99.4%的村通公交车。
(二)以“景”支撑,发展康养、助力旅游
“太行一号路”连接着全市90%的景区景点,依托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构建了“一环˙五段˙九锦˙十八支(织)”的景观构架,串联了以王莽岭、珏山、皇城相府、历山为龙头的太行山水、太行古堡四大旅游景区、20个旅游景点、5条高速公路、5条国省道,形成四通八达、外畅内达、“快进慢游”的旅游公路网络,沿线村庄乡村旅游和康养接待快速发展。
在“太行一号路”沿线旅游康养的引领下,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较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15.7%的村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较202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三)以“村”为本,改善设施、提升环境
在“太行一号路”沿线村庄人居环境整的带动下,我市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截至2023年底,全市42.5%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29.9%的村有固定农业资料销售网点;11.1%的村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71.2%的村通达5G网络;84.2%的村通了天然气。
二是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市50.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处理;23.8%的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2.3%的村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19.6%的村生活污水部分集中处理;62.1%的村有公共厕所。
三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市18.4%的村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点;99.3%的村有村(社区)服务站;91.8%的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0.3%的村有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14.4%的村有小学学校;16.9%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四)以“业”为基,谋划产业、提高收入
“太行一号路”连接着全市90%的特优农产品产区,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基础上,我市聚焦“生猪、家禽、肉羊、蜂业、蔬菜、中药材和蚕桑、黄梨、甘薯”,努力构建“6+3”特优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1、“6+3”特优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6大特色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07.1万头,同比增长2.8%,其中能繁母猪10.1万头,增长1.7%,生猪出栏172.3万头,增长7.8%。家禽存栏1277.1万只,增长0.6%,出栏2538.6万只,增长8.1%,禽蛋11.1万吨,增长10.1%。 羊存栏38.2万只,增长6.8%,出栏27.3万头,增长6.3%。蜂蜜产量2990吨,增长4.4%。蔬菜面积11.1万亩,增长0.6%,产量41.4万吨,增长1.5%。中药材产量4.9万吨,增长8.0%,其中人工种植11.4万亩,产量3.2万吨,野生采摘产量1.7万吨。
二是3个特色产业做精做靓。2023年,全市桑园面积4.4万亩,蚕茧产量1870.8吨,下降0.3%,同时附产桑葚果2100吨及桑叶制品。梨面积3.5万亩,增长3.1%,产量3.0万吨,增长8.7%,占全市园林水果总产量的35.8%。甘薯面积5.5万亩,下降9.9%,产量9.0万吨,下降10.5%。
2、农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一是农业规模化初步显现。2023年底,全市耕地面积298.05万亩,其中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20.8万亩,规模化经营率为7.0%。种植规模户565个,畜禽养殖规模户1995个,有实际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230个、合作社成员26457户。
二是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拉长。2023年底,全市共有村集体企业233个,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农户203户,增长3.6%。
3、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一是村集经营收入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53.6%的村有村集体经营收入,较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其中村集体经营收100万以上的村有98个,占比6.1%,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1,较上年缩小0.08。
二、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乡村振兴,基础先行。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影响着农村生产生活甚至发展。近些年来为保障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我市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村级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17.6%的未通天然气的村,取暖主要依靠清洁煤球;已通天然气的村,村民也因为取暖费用太高而放弃使用,依旧采用相对经济实惠的清洁煤球取暖。
(二)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支部领办模式”,二是对集体资产进行承包出租的“土地盘活模式”,经营模式较为单一,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村级产业谋划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太行一号路”沿线大部分村庄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导,品类较多但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农产品加工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发展也差异很大,除少数特色小镇、文化基地等因政策支持、禀赋突出、规划久远而具备一定基础和稳定市场外,总体上看先天不足、后天缺陷。在产业谋划上存在特色发掘不深、品牌宣传不够、整体规划不够的问题。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太行一号路”通行后,沿线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争取中央和省级层面各类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缓解市、县财政投入困难,集中有限财力有重点的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特别加大对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村的投资力度,减少对“空心村”的投资力度。
(二)发展“十种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针对村集体经济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要对照我市制定出台的“支部领办、联建共富、产业链条、土地盘活、能人带动、服务创收、文化输出、古堡活化、企地合作、特色小镇”十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模式,对本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区位特点和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充分研判,因地制宜匹配到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加快实施。
(三)打造产业品牌,谋划产业发展
发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作用,通过加大宣传、深挖市场、找准定位,打造“太行一号路”的产业品牌。在特色民宿、文化小镇、康养基地等建设上应当避免千篇一律,做到“一村一品”,注重特色宣传,打造品质品牌,树立良好口碑,发挥新式媒体作用,深挖游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