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工业领域节能改造积极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步履铿锵。能耗煤耗增速由正转负,节能降耗形势持续向好。
一、全市规上能耗主要特点
(一)综合能耗增速“高开低走”,上半年由正转负
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能耗增速总体呈“高开低走”态势。1-2月,综合能耗增长8.3%,高位开局;3-5月,大唐、阳电结束供热,安排机组检修,叠加上年同期基数抬升影响,累计增速由5.9%降至0.4%,6月份能耗增速降至-2.4%,由正转负(见下图)。
(二)电力行业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
从主要耗能行业看,占规模工业能耗比重95.0%的煤炭及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737.3万吨标准煤,下降2.3%,拉动规模工业能耗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综合能耗同比减少23.7万吨标准煤,贡献率高达126%,拉动规模工业能耗下降3.0个百分点(见下表)。
(三)煤炭消费总体平稳
上半年,全市煤炭消费量为949.5万吨,同比下降0.4%,总体运行平稳。其中,电力行业464.8万吨,下降9.7%。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近年来,在产业转型的推动下,我市煤炭消费比重不断下降,但仍高达85%左右,煤炭消费水平侧面反映了我市的能源消费水平(见下图)。
(四)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幅较大
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2.4%,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9%,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6%,比一季度降幅扩大8.5个百分点。
分县区看,除陵川县增长15.9%以外,其余五个县均实现下降。其中,阳城县下降19.5%,高平市下降15.1%,沁水县下降11.7%,城区下降10.4%,泽州县下降3.1%。
从主要耗能行业看,煤炭及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3.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8.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7.3%,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下降3.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486.0%。
二、需关注的问题
(一)部分产品单耗水平上升
上半年,全市监测的28项单位产品耗能指标中,有11项指标同比上升。其中,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上升5.9%,炼焦工序单位能耗上升5.6%,炼铁工序单耗增长2.3%,吨原煤生产耗电上升8.4%,选煤电力单耗上升1.0%,单位合成氨耗电上升3.6%,发电厂用电率增长4.3%。
单位产品耗能即单位产品能耗成本,在企业规模和设备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主要反映相关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二)加工转换总效率持续下降
全市目前有能源加工转换企业共238家,占到规上工业企业数的34.2%。上半年,能源加工转换投入累计5074.2万吨标煤,产出累计4709.6万吨标煤,加工转换总效率92.8%,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下降0.8和0.3个百分点。其中,原煤入洗效率96.4%,比上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下降1.8和0.7个百分点,是总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三、两点建议
(一)强基固本,抓好能源生产供应。
我市是能源生产大市,能源生产稳则经济大局稳。一要稳煤炭生产。要强化煤炭生产安全监管,少发事故,多产煤;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核增、新增煤炭产能。二要继续提升煤层气生产能力,依托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加大煤层气勘探开采力度,依据“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和“打造千亿产业集群规划”规划,推动煤层气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三要优化电力生产结构,逐步提高新能源电力产出占比。构建“煤电+绿电”优势互补的新型电力产出模式。
(二)提质增效,抓好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我市素有“煤铁之乡”的美誉。传统产业主要包括煤炭、煤化工和钢铁铸造等。这些产业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面临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为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势在必行。一要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在煤炭领域推动智能化开采,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在钢铁领域,依托晋钢智造集团,推进低碳氢冶金、硅钢电磁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实施;在铸造领域实现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试点示范;二要聚焦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生产设备,落实产能置换政策,突出低碳节能,在煤化工领域,推进固定间歇式气化炉的升级改造,发展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加速发展煤基新材料和精细化工等高附加值的环保高效、绿色新型煤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