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晋城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方位转型不断深化,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城市基本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史称“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1985年建市,总人口217万,总面积9490平方公里,辖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6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城是全国文明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联合国老龄所授予的“世界康养示范城市”,也是山西省唯一列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

2023年,根据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综合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我市高质量发展情况测算指数为76.12,仅次于太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综合质效指数75.29,创新发展指数70.53,协调发展指数87.59,绿色发展指数83.05,开放发展指数71.21,共享发展指数72.77,其中综合质效、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四项指数居全省第二,在全国296 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排名居于91-120之间。

二、晋城高质量发展成绩显著

2023年,我市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转型发展态势强劲,康养名片越擦越亮,城乡融合步伐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坚实成果。

(一)经济发展质效并进,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宏观经济持续向好。2023年,晋城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33.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在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的基础上继续领先,总量保持全省第四。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2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05.5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工业增加值1445.3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746.5亿元,同比增长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万元,按2023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5185美元,同比增长7.4%,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二是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6.6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高于全省(-6.6%)7.4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1.2亿元,同比增长19.9%;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82.6亿元,下降6.3%;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92.8亿元,同比增长4.7%。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5.7:39.4:54.8。房地产开发投资139.4亿元,同比增长2.0%。商品房销售面积164.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4%。待售面积3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6.2%。三是市场消费回暖向好。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75.7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高于全国(7.2%)0.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5%)2.5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单位零售额完成193.2亿元,同比增长7.8%。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179亿元,增长7.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7.7亿元,增长65.3%。四是财政金融稳健运行。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87.1亿元。其中,增值税142.1亿元,增长4.1%;个人所得税6.9亿元 ;资源税68.2亿元;企业所得税96.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77.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39.9亿元;非税收入完成137.3亿元,增幅为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32.9亿元,比年初增加358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70.2亿元,比年初增加262.7亿元,同比增长13.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98.6亿元,比年初增加477.2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226亿元,比年初增加25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68.8%。

(二)转型发展态势强劲,聚力打造创新晋城

坚持脱胎换骨、强筋壮骨,持续推进能源革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一是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煤炭智能绿色深入推进,年产能180万吨及以上生产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部开工,累计建成智能化矿山13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51处,2023年全年煤炭产量完成1.47亿吨,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1%。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开展无烟煤分级分类高效利用、瓦斯全浓度利用等课题研究20余项,推广运用“煤矿智能开采煤岩识别关键技术与装备、控压抽采瓦斯综合治理”等先进技术装备100余项。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达162家,比上年增加27家,同比增长20%;发明专利授权量174件,比上年增加82件,同比增长89.1%;发明专利有效量(累计)717件,比上年增加140件,同比增长24.3%;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6199个,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到100%;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75万人。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器人、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着力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1.2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04%。市辖区常住总人口为5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100%。丹河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工,主城区6个片区特色化改造初见成效,西北环片区、老城二期改造全面启动。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辐射带动3个县、13个乡镇、310个村整体提升。“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总体布局加速形成。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4115元,增长6.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1,比上年缩小0.0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5%,排名全省第一。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辐射带动739个村、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人。

(四)叫响生态康养名片,着力共建美丽晋城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为全方位转型注入强大活力、增添强劲动能。一是康养名片越擦越亮。2023年,我市始终坚持聚焦建设全国“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构建起“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空间布局,形成了“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叫响叫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在中国·山西(晋城)康养城市推介大会上,包括我市在内的5个文旅康养项目与相关企业现场签约,总额达66亿元;26个项目场外签约成功,总投资240亿元。晋城也成为春节假期全国旅游热度涨幅最高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入选全国热门黑马目的地,排名第六;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知名度、辨识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绿化覆盖面积4457.7公顷,城区实体地域绿化覆盖率为45.8%。绿地面积4134.6公顷,城区实体地域绿地率为42.5%。公园绿地面积1682.5公顷,公园面积1432.4公顷。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环境修复治理3000亩、绿化造林2.46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第一。市区新改扩建及优化提升27个公园、44个游园、8个城市广场。完成改造雨污分流管网193公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国控断面)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68.6%,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开放先行晋城

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求突破,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持续完善现代交通网络,不断巩固对外开放基础。一是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9.6亿元,同比下降5.5%,降幅比上年全年收窄1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2.3亿元,增长22.9%;进口总额17.3亿元,下降27.2%。出口机电产品17.4亿元,增长22.5%;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4.0亿元,增长34.6%;出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产品13.3亿元,增长41.1%。不断增强利用外资的吸引力,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59亿美元,增长345.3%。全市共有299家单位、800人报名参加第六届进博会。二是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我市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协作,并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开通晋(城)郑(州)、晋(城)焦(作)、晋(城)济(源)等跨省城际公交和跨省高铁。优化“铁公机”,形成更加开放的交通网络,境内公路总里程达984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425.8公里;晋城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立项批复,在全国38个同类机场中进展最快。

(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一是全面推进各项民生事业。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34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5%。改造提升市区6所学校校园环境,新改建15所中小学、15所公办幼儿园。市人民医院新院区全面开诊,市中医院揭牌运营,柔性引进108名全国一流医疗人才,建成301家医保驿站。累计建成76个市级文化大院,组织77名文化乡贤举办讲座900余场,完成百场精品戏剧进乡村(社区)演出1028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达到2万场;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210万册,比上年增加13.3万册,同比增长6.8%;全市共有体育场地928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3平方米;全年人均接受文化场所服务4次。“12345”政务服务平台受理群众各类诉求38.8万件,回访满意率97.2%。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系。2023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6万人,同比增长3.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1万人,同比增长0.2%;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7万人,同比增长1.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4.8万人,下降2.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4.8万人,增长2.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9.2万人,增长4.8%。全年共发放最低保障资金1.8亿元,城市低保人数3653人,农村低保人数22335人,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19018人。老旧小区改造扎实推进,本年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25.5亿元,11019套公租房正在实施保障。安全生产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1年排名全省第一。

三、晋城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几点经验

近年来,我市团结带领人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在取得非凡成果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近年来,我市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战略目标,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强力推进煤炭、钢铁铸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煤层气、光机电、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加快构建“1+5”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产能核增、技术改造、绿色智能为抓手,大力推进先进产能建设,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安全智能的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矿井安全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钢铁产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煤炭采掘面智能化改造完成量排在全省第1位,煤层气产量和任务完成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我市立足自身优势,深耕光机电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一流产业生态。光机电产业如期实现产值“3年500亿”目标,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的46%,近三年年均增长42%,成为全市增幅最大的新兴产业,并入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持续推进总投资13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1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作用,推动光机电产业串珠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近年来,晋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树牢“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保障”理念,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全市“一号工程”,认真落实“三无三可”部署要求,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制定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127条、67条和“五有套餐”配套举措20条,形成“六定四清单”,实施“一部门一函告”。深度挖掘“五个环境”创新经验,汇编形成6期改革创新典型经验做法118个。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经济生态的核心,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率先在全省编制发布行政许可事项清单,12个领域280个事项实施“包容免罚”,率先开启“双随机、一公开”跨省联合市场监管新模式,全面推行“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制度。主动学习借鉴前沿地区先进经验,持续推进营商环境领域制度集成创新。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重,促进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提速扩量、提档升级。推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50条意见、要素保障76条举措、8个专项行动方案和600多条助企纾困具体措施,构成“1+1+8+N”政策服务体系和落实清单。

四、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近年来,我市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但“一煤独大”的结构性矛盾仍未有效破解,2023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5:64.5:32.0,结构依然偏重,产业项目数量少、总量小、增长慢等问题客观存在。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营商环境还有不少痛点堵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202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87.1亿元,下降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7.2亿元,下降2.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1.2亿元,增长11.5%。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安全生产和基层治理还有薄弱环节。民生领域存在不少短板,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五、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城市化进程纵深推进,城市发展已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我市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贡献力量。

(一)持续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扭转传统产业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的趋势,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动能,坚持脱胎换骨、强筋壮骨,持续推进能源革命,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快构建“1+5”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把光机电作为主攻方向,锚定“5年1000亿”产值目标,打造一流产业生态。要加快数字经济引领赋能,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加速我市实现从“制造城市”向“质量强市”转变。

(二)充分发挥文旅生态康养优势

文旅康养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消费的新蓝海、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市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全方位宣传,努力把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全市域打造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持续完善“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空间布局。建立旅游业发展指标体系,深化“康养+旅游、+文化、+体育、+会展、+气候”融合发展,加快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坚持政府做“生态”、景区做“平台”、市场做“业态”,不断丰富“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产品供给体系。健全以游客为中心的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全力办好第五届中国(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发挥文旅康养城市联盟作用,与重点客源市场建立区域合作新模式,加强城市互推、客源互送,不断扩大旅游市场份额。

(三)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我市要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求突破,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市建设,持续抓好要素保障、助企纾困等工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推动煤层气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建设,保持行业领先性。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用好“人才新政20条”,加强市校合作、校企合作,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全国中小城市一流人才生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用心用情做好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