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旅康养产业是一座城市的“软名片”,它融合了旅游、健康、养老、养生、体育、文化、农业、休闲等诸多产业,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带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和共享,改善交通、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医药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文旅康养产业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优美和健康的生活空间;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对外来人口和投资的吸引力,可以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对外开放和发展,增强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不仅是文旅消费升级的新刚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方面,还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晋城市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区位、生态、气候等方面优势,将加快建设“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确定为“十四五”时期全市转型发展“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坚持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坚持把全市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文旅康养目的地来规划、建设、管理,着力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多片”的文旅康养新发展格局,不断完善“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按照“全龄康养”的理念,探索形成了医疗康养、社区颐养、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运动康养、研学康养、乡村田园康养8种模式,连续举办四届康养大会,充分展示晋城康养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特色,上榜“中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强市”,不断叫响擦亮“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品牌,塑造了“晋善·晋美·晋城”的城市形象。

一、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势

自古山西皆称晋,唯有晋城叫“晋城”。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也是国际花园城市、世界康养示范城市,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的美誉。晋城是山西康养产业发展“晋”味十足的样板城市,深受自然和历史的眷顾,发展康养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经济基础稳健。2023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2333.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在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的基础上继续领先,总量保持全省第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万元,同比增长7.4%,分别比全国(8.9万元)、全省(7.4万元)高1.8万元和3.3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5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按照国际旅游业发展特点,当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旅游就会进入大众化阶段;当人均收入达到5000至1万美元以上时,就会进入旅游转型升级阶段。晋城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已经能够为发展休闲、体验康养旅游等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气候舒适宜人。晋城地处北纬35度黄金宜居带,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太行、太岳、中条三山环抱,沁河、丹河两河纵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11℃,夏均气温22℃,旅游舒适期长达7个月,每年夏季有30万游客在晋城避暑康养;年均降水量680毫米,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

三是生态环境优越。由于特殊的纬度、海拔和地形地貌,晋城处在负氧离子富集层,晋城森林覆盖率40.3%,城市绿化覆盖率4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平方米,负氧离子浓度最高可达45000个/cm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境内有全国最北的猕猴保护区,华北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以及1万多棵野生红豆杉,有“生物资源宝库”之称。

四是历史文化厚重。晋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排在全国第4位;现存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占全国的1/3,有“中国古建博物馆”之称;还有4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186个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沁河流域分布着皇城相府、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砥洎城等117座享誉华夏的明清古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享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

五是药食同源多样。晋城素有“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美称。阳城蟒河和沁水历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27种两栖爬行类,175种鸟类,48种兽类提供了幸福家园。棋子山、太行洪谷等国家级森林公园、丹河湿地公园,为1200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栖息之地。有中药材植物750多种,是连翘、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区,还盛产100多种小杂粮,潞党参、山茱萸等道地品种久负盛名,红薯、蜂蜜、小米等等保健食品备受青睐。

六是交通网络发达。晋城是山西通往中原城市群和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一小时经济圈内,有郑州、洛阳、新乡、焦作、济源、长治等6座城市,3000万人口,超3万亿GDP。2023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达984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5.8公里,在全省首家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了“两横两纵一环五出口”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达3540.7万人次。郑太高铁开通运行,50分钟到郑州、1个多小时到太原、3个半小时到北京。晋城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立项批复,在全国38个同类机场中进展最快。

二、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特点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康养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建设国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文旅康养重要目的地”为目标,努力将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探索出一条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晋城路径”。

一是坚持项目引领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市以白马寺山为核心,按照城市核心统领、圈层串联、产业集聚、全域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十片”(即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环城生态圈和太行一号文旅康养环、沁河和丹河文旅康养带、太行古堡和珏山等十片区)的发展格局,实现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生态文明战略全面融合发展。持续完善“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相结合的康养供给体系,全市甄选129个美丽乡村和108个传统院落,打造庄园、云锦、水墨、古韵康养村院,让其如珍珠般散落在太行深处,截至目前已建成53个康养特色村和50处康养院落,洞头村、苏庄村、沟北村、押水村、丈河村、浙水村、松庙村、杏则村等一大批康养特色村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每到假期火爆异常、一房难求;华谊兄弟星剧场作为山西省新旧动能转化,煤炭转型的代表性项目,被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授予“中国城市文化综合体示范项目”荣誉称号。稳步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七彩太行·云上太行冰雪运动休闲度假小镇等工程建设,为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厚植沃土。

二是坚持产业城市乡村统筹发展。康养产业连通着城市与乡村,晋城综合运用统筹发展的方式,推动了城乡生态和居民生活的巨变,不断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随着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的推进,在这里散落着大大小小51个公园、81个游园、18个广场,让随处可见的城市公园、一刻钟便民服务圈为市民带来身边的“小确幸”。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342.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5%,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正努力朝着“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的更高水平目标迈进。通过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工程,将太行古堡、大阳古镇、王莽岭—棋子山、炎帝陵—长平、历山—太行洪谷等多个高等级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片区完全连通贯通,覆盖全市90%的脱贫地区、景区景点和特色农产品产区,辐射带动739个村、8.1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富50余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0元,增长9.4%,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11,比上年缩小0.0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5%,排名全省第一。通过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工程,贯通的是3个县、13个乡镇,辐射310个村,连接的是154个文物保护单位、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5万间明清古建、117座古堡等宝贵资源。重大牵引性工程成为晋城康养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支撑,让蝶变的山区和乡村成为康养产业发展的大舞台、重头戏、综合体。

三是充分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今年以来,我市深度把握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坚持建设大景区带动大旅游,以王莽岭、皇城相府等大景区建设为龙头,通过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全市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2023年春节期间,全市五个重点监测景区皇城相府、郭峪古城、大阳古镇、珏山、司徒小镇累计接待人数达27.7万人次,累计门票收入1233.83万元,累计综合收入1605.4万元,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齐增。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我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还涌现出更多文旅康养新地标,使产业带动性越来越强,我市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小目标”是:依托13个4A级以上景区,整合优质资源、坚持错位发展,加强标准化建设、智慧化改造,全力打造阳城县蟒河、高平市炎帝陵、沁水县太行洪谷等特色景区。到2025年,形成以古堡、山水“双5A”龙头景区带动的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文化旅游康养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四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优势。近年来,我市充分挖掘晋城文化旅游康养资源优势,积极顺应文旅康养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叫响珐华器、潞绸、铁器等非遗文创品牌,深入推进文创产品发掘、文创主体培育、文创企业扶持、文创品牌“走出去”四项工程,“中国铁艺文化之乡”声名鹊起,全市有铁壶生产企业10多家,年产铁壶超过5万把,产值接近亿元;逐步形成以吉利尔文化产业园为主的潞绸文化产业,以绿洲大麻和晋氏织造为主的丝麻文化产业,以阳城琉璃和高平珐华为主的陶瓷文化产业,围绕发展夜经济,南大街步行街区、“梦回长平”不夜城街区和司徒小镇景区成功创建为山西省首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数量全省第一;围绕“游山西·读历史”“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建设,立足晋城资源优势,以游晋城即品味多样康养生活,享受百态人生为目的,打造“1+3”晋城特色文旅康养品牌矩阵。“1”为品牌统领,即“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3”为重点培树的“晋城古堡”“太行山水”“太行人家”3大子品牌,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市锚定打造“文旅康养的样板城市”目标,全方位推动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支持、多部门联动的融合发展之路,文旅康养产业在希望中起步、探索中前行、调整中提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融合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我市文旅康养产业框架虽然基本形成,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县(市、区)各自为战、各自开发和各自拓展的情况依然存在,区域协调合作不够深入,全域旅游品牌的影响力较弱;部分地区产业融合力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产业间协同效应,发展模式创新不足,投资渠道较窄,项目支撑不足,盈利模式单一,缺乏市场化经营、公司化运营,集群效应没有充分体现,精品化、特色化和规模化尚未形成。

二是市场推广与营销手段不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康养是旅游的核心。目前我市宣传策划仍停留在以官方为主的传统模式中,文旅康养产业融合的宣传仅仅是相关单位、部门的单纯宣传,利用社会媒体进行宣传的力度较小。宣传内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侧重点不一,要么以康养产业宣传为主,要么以文旅产业宣传为主,要么以品牌宣传为主,康养文旅融合的宣传重点尚未体现。宣传与营销脱节,为了宣传而宣传,缺乏销售意识,没有把宣传当作市场促销的手段。

三是现代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我市文旅产业专业人才匮乏,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规划、营销人才短缺,中层的管理人才流失换岗快,一线的服务人员文化层次低、且年龄偏大,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各大景区旅游高峰接待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旅游要素体系建设基础相对薄弱,核心景区景点道路、接待中心、购物中心、导视导引、标识等设施建设滞后,餐位、床位、停车位、厕位等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四、促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文旅康养产业品牌建设。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把人文历史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旅游业态,提升项目吸引力。牢牢把握“国际一流、晋城特色”总体方向,发挥优势、打造精品,以特色和品质增强“吸引力”,着力打造“晋城古堡”文化遗产品牌、“太行山水”旅游品牌、“太行人家”康养品牌等高品质项目;推动区域间协调合作,成立文旅康养产业协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升我市文旅康养品牌的影响力和发展水平。

二是加强文旅康养宣传策划力度。利用多种渠道搞好宣传营销,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进行推广,举办线上旅游直播、线上互动活动、网络抽奖等;建设和维护旅游官方网站,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和便捷的在线预订服务;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及时解答游客咨询,处理投诉和建议;与知名旅行社合作,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优惠套餐;与酒店、餐饮、交通等企业开展联合促销活动,提供优惠券或打折服务;邀请知名博主、网红和意见领袖体验旅游产品,发布游记和推荐视频;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沉浸式的线上旅游体验;开发互动性强的旅游APP或小程序,让游客提前了解目的地,规划行程。

三是加强文旅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文旅康养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设立专门的文旅产业管理、规划、运营等相关课程和专业;定期举办培训班、讲座和研讨会,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文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行联合研究、实习实践和项目合作;注重培养和凝练行业领军人才,提高文旅康养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文旅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集散体系等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建立统一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并开发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完善景区小交通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康养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