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蔬菜产业是晋城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晋城市农业经济总量的15%左右,为进一步了解晋城市蔬菜产销情况,拎好晋城市人民的“菜篮子”。晋城市统计局成立蔬菜产销专题调研组,深入晋城市5个县的10个行政村,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填写问卷等形式,对27家蔬菜种植户就蔬菜产销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蔬菜产销基本情况
(一)生产情况
1、晋城市总体情况
一是蔬菜总体规模较小,人均蔬菜占有量低。2022年晋城市耕地面积29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占比仅为3.7%,占比在全省排倒数第2位。2022年人均蔬菜占有量为每年186.4公斤,低于全省103.8公斤,低于全国374.1公斤。二是设施蔬菜比重较低。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11.0万亩,其中设施1.7万亩,占比15.5%;蔬菜总产量40.8万吨,其中设施8.1万吨,占比19.9%。三是大路菜占比较大,2022年种植的蔬菜主要以大白菜、白萝卜、西红柿、四季豆、西葫芦、黄瓜、辣椒、茴子白和茄子为主,合计占到总产量的90%左右。
2、调研情况
从此次调研的10个行政村和27家蔬菜种植户情况看:
一是蔬菜规模领先晋城市。调研的10个行政村共有耕地面积32349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6862亩,占比为21.2%,高于晋城市水平17.5个百分点。其中蔬菜规模最大为陵川县崇文镇尧庄村比重为47.1%,高于晋城市水平43.4个百分点;规模最小的为沁水县嘉峰镇豆庄村比重为3.2%,低于晋城市水平0.5个百分点。
二是设施蔬菜发展差异较大。调研的10个行政村中,有6个村的设施蔬菜占比超过30.0%以上,其中泽州县金村镇东六庄村全部为设施蔬菜,有3个村没有设施蔬菜。调研的10个行政村共有蔬菜设施874个,其中温室674个、大棚161个、中小棚1个,蔬菜设施数量最多的为高平市野川镇大野川村,有温室490个、大棚80个。
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中15户为设施种植户,播种面积为446.0亩,占调研户总蔬菜面积的42.0%。其中规模最大为泽州县金村镇东六庄村的泽州县金福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设施蔬菜播种面积为352亩。
三是蔬菜品种区域集中性强。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调查情况显示:沁水县品种较为零散,主要有西红柿、豆角、黄瓜、茄子、白菜、萝卜等;阳城县主要品种为西红柿和黄瓜等;陵川县主要品种为茴子白和豆角等;泽州县主要品种为巴公大蒜、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高平市主要品种为西红柿和叶菜等。
(二)销售情况
1、晋城市总体情况
晋城市蔬菜总体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状态,但夏秋有余、冬春不足。一是夏秋季露地蔬菜外销8万吨左右,主要得益于晋城市夏秋气候冷凉的优势,冷凉露地蔬菜供大于求,外销全国各地(其中甘蓝销往河南地区,辣椒销往广东、福建、武汉以及出口韩国,豆角销往河北地区,小西红柿销往河南、上海等南方地区,食用菌主要销往河南、北京、河北、山东等地)。二是冬春季蔬菜外购率70%左右,主要是由于设施蔬菜投资大且收益不高,加上水利设施较为薄弱,2022年晋城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占比仅为15.5%,导致晋城市冬春蔬菜自给率仅30%左右,70%的蔬菜需要从河南、山东等地调入。
2、调研情况
从此次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情况看:
一是销售方式主要为中间商收购。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中有20家的销售方式为中间商收购,占调研总户数的74.1%;有3家的销售方式为直接卖给消费者,因产量少直接卖给了周边居民;有2家为自产自用,种植面积仅为0.1亩和0.2亩仅够自家食用;1家为商超,泽州巴公杨晋宇种植设施蔬菜30亩,常年供应周边超市;1家为深加工,泽州县双丰农业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巴公大葱”,对大葱进行深加工成大葱酱、脱水葱花等产品。
二是销售地点主要为县内。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的蔬菜主要供应晋城市区及周边县区居民,部分冷凉露地蔬菜外销。销售地点20家为县内,占调研户总数的74.1%;6家为县外省内;1家销往省外,陵川红四方合作社因多年与郑州市场对接,其蔬菜主要销往河南。
三是三成的种植户存在销售困难。调研的27家蔬菜种植户中有9户表示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占调研总户数的33.3%。
(三)调研中发现的亮点
调研中发现,沁水县嘉峰镇的晋城市宏泉深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蔬菜生产和销售方面,依托大数据(每年数据服务支出达10多万元),凭借自身特有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社区会员销售模式,在今年蔬菜价格整体下降的不利形势下实现了较好的盈利水平。
晋城市宏泉深森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共经营耕地4000多亩,其中通过流转自营耕地1200亩,与周边农户合作经营耕地3000多亩,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一是生产方面,主要依托网络大数据精确定位蔬菜种植品种,有效避免出现扎堆上市、滞销的情况,如:通过大数据获悉今年辣椒价格将大幅下跌,今年仅种植辣椒2亩;二是销售方面,依托淘宝店、微商城、线下体验店等,同时入驻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推行社区会员销售,省去中间商环节,实现田间直接到厨房,蔬菜远销郑州、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在今年蔬菜价格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蔬菜生产利润率达到了30%以上。
二、蔬菜产销存在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与周边地市存在差距
近年来,晋城市围绕“蔬菜提质增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与周边地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调研中陵川崇文种植户反映,陵川的露地茴子白可享受补贴400元/亩,而相邻的长治市壶关县露地西红柿可享受补贴高达1100元/亩。高平店上种植户反映农业扶持政策覆盖面小,大部分补贴政策只有申报农业项目才能享受,小规模种植户基本享受不到补贴政策。
(二)蔬菜生产效益下降,农户生产积极性受挫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与蔬菜产业相关的肥料、农药、农膜等价格呈上涨趋势,但今年以来蔬菜价格受市场等影响呈下降态势,前三季度晋城市监测的6种主要蔬菜均价下降12.2%。如:调研中高平野川种植户反映,2019年尿素每吨约1550元、农药乐果每瓶约8.0元,西红柿每斤约2.0元; 与2019年相比,2023年尿素每吨约2400元上涨了54.5%、农药乐果每瓶约12.0元上涨了50.0%,西红柿每斤约1.5元下降了25.0%。成本上涨、售价下跌,蔬菜生产效益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三)市场信息缺失,蔬菜扎堆滞销
晋城市蔬菜生产大多由个体农户零散种植,由于缺乏市场信息不能及时调节生产,导致出现蔬菜扎堆上市、甚至滞销等现象,严重损害了种植户的利益。如:调研中发现陵川县崇文镇因去年辣椒价格高,今年大量种植线椒,但今年价格每斤仅0.6元还滞销,加上人工采收成本较大,很多地块出现弃收现象。
(四)销售环节过多,生产利润降低
晋城市蔬菜生产基地大都远离蔬菜市场,种植户很难掌握蔬菜价格情况,销售主要依靠中间商,商定收购价时处于弱势地位,生产利润被多级中间商层层盘剥。如:调研中陵川县崇文镇种植户反映今年白菜收购价每斤约0.3元,到消费者手中每斤约0.8元;高平市野川镇今年西红柿收购价每斤约1.5元,到消费者手中每斤约2.5元,中间商获得的利润远高于种植户。
三、对策及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晋城市本地蔬菜自给能力和重要时节蔬菜应急供应能力,结合晋城市蔬菜产销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对标周边地市,建立蔬菜产销补贴制度,引导蔬菜产业较快发展。一是在生产方面,要加大对设施蔬菜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新建蔬菜设施、改造老旧设施、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弥补晋城市冬春蔬菜结构性不足的缺陷;二是在销售方面,要在出现卖菜难或滞销时,通过实行保底价补贴、农业保险等方式,帮助种植户回收种菜成本,提高生产积极性。
(二)建立蔬菜产销信息网络
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以蔬菜产销协会为载体,建立以公益性为主的蔬菜产销信息网络,为蔬菜基地、专业合作社、蔬菜销售企业等搭建蔬菜产销信息平台,并由政府部门根据每年蔬菜生产、销售及网络信息等,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研判蔬菜产销形势,借助信息平台发布研判结果,指导种植户制定来年种植计划。
(三)拓宽蔬菜销售渠道
建议开辟蔬菜销售新模式,如基地与社区对接、基地与学校对接、基地与商超对接等,并由政府部门配置蔬菜供应专用车辆,为种植户、专业合作社创造蔬菜畅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保护种植户利益,也为市民供应新鲜、优质、低价的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