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和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生产需求持续回升,着力推动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近年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为164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8.8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79.4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19.6亿元,增长5.9%。

一、前三季度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经济运行稳进向好,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我市经济呈现速度较快增长,规模合理扩张的进取姿态,总体运行在向上向好区间。从速度看,前三季度我市主要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1位,排位比上半年前进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项指标增速排全省第2位,与上半年相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位前进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位前进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排全省第3位,比上半年前进2位。从规模看,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排全省第8位,比上半年前进1位。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共同支撑经济快速增长

第一产业基础性作用稳定,对GDP贡献率为2.3%,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充分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3位,对GDP贡献率为62.3%,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持续恢复向好,增加值增速排全省第2位,对GDP贡献率为35.4%,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三)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向好

各县(市、区)围绕全市发展大局,共同为全市经济较快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从GDP看,3个县(市)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其中高平市(8.6%)、泽州县(8.1%)增速超过8%,阳城县GDP增速比全市高1个百分点。从规上工业看,2个县(市)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分别是:高平市增长11.3%、泽州县增长7.8%。从固定资产投资看,4个县(市)增速高于全市水平,沁水县(18.4%)、阳城县(13.3%)和陵川县(12.9)增速超过两位数,高平市(6%)比全市高5.5个百分点。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3个县(市、区)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城区(7.2%)比全市高0.9个百分点,阳城县(7%)比全市高0.7个百分点,高平市(6.9%)比全市高0.6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增势较快,转型步伐蹄疾步稳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为61.1%,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增速高于全国(4%)3.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5%)3.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9月当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

1.从工业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三大门类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4.1%、33%和2.8%。

2.从工业主导行业看,前三季度废钢、钢铁和煤炭三大行业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其中废钢行业增长67.5%,拉动增长3.7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增长32.5%,拉动增长1.9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增长2.3%,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其他行业中,电力行业增长25.4%,煤层气行业增长12.3%,化工行业增长0.5%;装备制造业下降28.6%。

3.从产品产量看,全市列统的95种工业产品中,47种产品产量较同期增长,增长面49%。从重点监测的主要产品看,原煤产量增长4.1%、洗煤增长20.5%、煤层气增长9.9%、液化天然气增长5.6%、矿山专用设备增长49.5%、钢材增长31.3%、生铁增长3%;光电子器件下降31.6%、工业机器人下降48%。

4.从工业转型升级看,前三季度,全市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22%,增速高于煤炭工业19.7个百分点。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0.53%,比2022年(18.04%)提高2.49个百分点,比2021年(17.91%)提高2.6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6%,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

(五)市场消费加快恢复,消费升级趋势向好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4.1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高于全省(3.7%)2.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其中,限上单位零售额完成139.2亿元,同比增长5.3%。

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349.9亿元,增长6.9%;乡村74.2亿元,增长3.5%。

2.按消费结构分,餐饮收入74.8亿元,增长17.4%;商品零售349.2亿元,增长4.2%。

3.从消费升级看,前三季度,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52%,智能手机增长44.7%,新能源汽车增长41.2%,智能家电增长25.7%,金银珠宝增长25%,体育娱乐用品增长4.1%。

(六)财政收支执行稳定,近八成支出用于民生

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1.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1亿元;非税收入完成100.9亿元,同比增长8.1%。1-9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执行302.3亿元,同比5.6%,增支15.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23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4%,增长1.8%,增支4.1亿元。

(七)金融信贷基本平稳,积极要素有序流动

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54.8亿元,同比增长7.7%;各项贷款余额2472.3亿元,同比增长22.5%。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69.5%,比1-8月提高2.3个百分点。贷款增长较快和存贷比提高折射经济呈现扩张趋势。

(八)外贸有所回暖,出口呈现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8月回落0.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3位。其中出口完成17.5亿元,增长40.1%,增速排全省第1位。

(九)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主要商品服务价格平稳

前三季度,全市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1-8月回落0.1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来看: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2%,衣着上涨2.2%,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8%,医疗保健上涨1.7%,居住上涨0.6%,食品烟酒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1%;交通和通信下降3%。

(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956元,同比增长6.7%,增速高于全国(6.3%)0.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2981元,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5.2%)0.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7%)0.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281元,增长8.8%,增速高于全国(7.6%)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0.8个百分点,排全省第2位。

(十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稳岗就业取得积极成效

前三季度,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目标完成率92.5%排全省第3位。城镇登记失业率2.95%,低于年度控制目标(4.5%)1.55个百分点。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6877人,完成目标任务7000人的98.24%;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1236人,完成目标任务1400人的95.08%;转移农村劳动力人数2.6万人,完成目标任务2.5万人的103.34%,各项就业指标均排名全省前列。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了近年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重点领域短板弱项仍较为突出,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

(一)涉农指标增速回落,农业领域短板问题较多

1.从农业生产看。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2.1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一季度放缓1.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由一季度的第1位滑落至第7位。一是经济作物生产全面下降。受气候、市场、价格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蔬菜、水果、中药材三大经济作物产量出现下降,且增速在全省均排后三位。其中,蔬菜产量下降0.2%,增速排全省第11位;水果产量下降1.8%,增速排全省第10位;中药材产量下降2.0%,增速排全省第9位。二是牧业生产优势不突出。生猪产业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全省4个生猪调出大县有2个在我市(高平市、泽州县)。前三季度,生猪产值占到全部农业总产值的27.9%,贡献率高达49.4%,是我市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从初步统计数据看,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出栏增长7.6%,与其他市增速差距不明显。三是林业产值增长较慢。前三季度,全市林业产值增长2.3%,占比最大的零星植树产值(占林业产值62.3%)仅增长1.5%,三季度当季零星植树没有形成实物量。

2.从农业投资看。进入下半年,一产投资增速逐月回落。前三季度,全市一产投资完成22.5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比1-8月回落7.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4.9个百分点,在全省排位由1-8月份的第3位退后至第5位。9月当月一产投资同比大幅下降28.8%,增速排全省第7位。全年一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

(二)服务业恢复不及预期,部分行业有所回落

今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上半年增长7.7%,前三季度回落至5.9%。

服务业七大行业中,从增速看,6个行业实现正增长,1个行业负增长。交通运输业(17.4%)和住宿餐饮业(17.8%)保持较快增长,其他行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批发零售业由正转负,下降2.6%,比上半年回落5.1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增长8%,比上半年回落5.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长0.8%,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6%,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6%,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承压前行,向好拐点仍未显现

今年以来,我市投资增速持续低位运行,增速逐渐回落。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4.8亿元,同比增长0.5%,

增速低于全国(3.1%)2.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

1.三次产业投资同步回落,第三产业投资负增长。第一产业

投资同比增长2%,增速比1-8月回落7.1个百分点,仍是三次产业投资中增长最快的;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增速比1-8月回落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连续两个月负增长,同比下降0.3%。

2.各类型投资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1.4%,拉低全市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8%,拉低全市投资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0.3%,拉低全市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0.2%,拉低全市投资增速0.2个百分点。

3.县区投资增速分化明显。3个县区负增长,开发区和泽州县降幅较大。其中开发区下降25%,泽州县下降18.2%;城区下降4.5%。4个县区为正增长,沁水县、阳城县和陵川县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沁水县增长18.4%、阳城县增长13.3%、陵川县增长12.9%、高平市增长6%。增速最高的县区和增速最低的县区相差43.4个百分点。

4.全年投资难以实现较快增长。在今年前9个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0.5%这样较低的基础上,加之现有统计在库项目剩余投资和四季度计划入库项目实现投资情况并不理想,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目标任务的压力很大。

三、建议

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大力度抓产业、抓项目、抓创新,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提质向好,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

围绕稳增长目标,全面监测县(市、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生产运行情况,针对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预警,提出可行的建议及措施,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稳步增长,重点区域平稳运行,推动全市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齐抓共管统计工作,明确主管职责,明确任务目标,及时监测行业、重点企业情况,及时跟进新项目、新企业,统计部门要做好统计服务。要抓住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重要契机,做好摸底清查,对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积极协助其入库列统;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加强帮扶指导,在其达到入库标准后及时入库,确保“应入尽入、应统尽统”,持续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二)持续推进项目攻坚,打好全年项目收官战

强化项目第一支撑,牢固树立大抓项目的鲜明导向,坚持系统谋划,实施长板招商,高效推进项目,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全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后劲。深入实施重大牵引性工程,充分发挥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等工程的牵引性、带动性、示范性作用,加快建设进度。继续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投资条件,做好下一年度项目的策划、储备、审批等,围绕本年度项目,在保障各类要素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资金保障。特别是对于重大项目,主管部门要积极跟进,了解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比如征地拆迁、行政许可办证等问题,积极推进项目进度,促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达效。

(三)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生态绿化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6+3”特优产业,持续推进涉农专业镇建设,积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不断丰富产业发展业态,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招引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