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实落地,持续打好服务业恢复生产攻坚战,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保持平稳运行。

一、基本情况

1、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承压平稳较快增长。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同比增幅收窄,但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96.2亿元,同比增长6.8%,增幅较1-2月、1-5月、1-8月分别回落8.6、2.1、1.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幅低1.8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剔除网络货运和粮食仓储)营业收入30.0亿元,增长3.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货运周转量增长140.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31.7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净服务收入)营业收入17.5亿元,增长7.1%,比全省平均增幅低3.4个百分点,排全省第7位;规上电信服务业营业收入17.5亿元,增长8.8%,比全省平均增幅高0.1个百分点,排全省第7位。

1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累计增速

2、主要指标增长趋于稳定。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净服务收入77.3亿元,同比下降0.4%;实现利润总额8.9亿元,同比下降17.9%;税金及附加3283.2万元,同比增长10.3%;应交增值税2.2亿元,同比增长3.1%;应付职工薪酬20.0亿元,同比增长12.4%;期末用工人数27912人,同比增长5.2%。

二、分行业情况

1、分行业门类看,10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九升一降”。1-11月份,全市规上服务业10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速“九升一降”。具体来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5.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9%、房地产业增长9.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0.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8.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6.6%、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0.7%、教育增长7.6%、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下降4.2%。

2、科研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优势扩大。1-11月,在以规划设计、工程管理、环保技术等行业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服务业带动下,科研和专业技术服务业延续较快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增长18.2%,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3个百分点。

3、信息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1-11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入库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营业收入19.4亿元,增长7.9%,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3.2%。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营业收入17.5亿元,增长8.8%,对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达23.1%,贡献率居各行业大类之首。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带动电信行业快速发展。

4、交通运输业逐步恢复。1-11月份,在铁路运输业的高增长带领下,交通运输行业经营恢复改善,营业收入30.0亿元,增长3.7%,增速由负转正。其中:铁路运输业营业收入1.4亿元,增长126.7%,拉动交通运输业增长2.8个百分点。1-11月,全市客运周转量5044.9万人公里,同比下降82.2%,增幅较上半年收窄9.8个百分点;货运周转量334934.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40.3%,较上半年、三季度分别提升91.3、139.2个百分点。

5、民生相关服务加速恢复。 1-11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0.7%,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主要是家政服务、车辆维修、清洁服务等市场需求回暖,带动居民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增长。其中,清洁服务增长24.7%,汽车、摩托车等修理与维护增长16.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9007.8万元,同比下降4.2%,较上半年收窄7.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9个百分点。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1、企业盈利状况不佳。1-11月,实现利润总额8.9亿元,同比下降17.9%,较三季度降幅扩大14.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8.9%,较三季度降幅扩大1.0个百分点。从行业看,26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盈利,盈利面为57.7%,较三季度持平;其中道路运输业利润总额下降21.8%,较上半年降幅扩大45.9个百分点,较三季度降幅扩大24.8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服务业盈利影响较大。从企业看,65.5%的企业实现盈利,盈利面较三季度提高4.5个百分点。

2、生活性服务业恢复缓慢。1-11月,全市42家规上生活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8.7亿元,同比下降3.5%,比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平均增幅低10.3个百分点。接触性消费领域降幅明显,1-11月,旅行社及景区管理业下降54.7%;公路旅客运输服务下降33.5%;电影放映下降43.0%。

3、行业、地域发展不平衡。从当前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在库情况看,规上服务业包括的35个行业大类中,全市仅有26个行业,且145家企业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物业管理,专业技术服务业等几个行业大类,其他行业企业比较少,尤其是生活类服务业达规在库企业较少。比如,健康产业、养老产业、育幼产业仍未有达规入库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娱乐产业各仅有1家在库企业。上亿元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专业技术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传输业。分县(市、区)看,发展差异较大,从企业数量看,36.6%的企业集中在城区,泽州县17.2%,高平市16.6%,开发区15.2%,沁水县、陵川县、阳城县在库企业数仅为个位数;从营业收入占比看,城区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占全市交通运输业比重达到59.5%,城区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比重达到49.1%;从各县(市、区)运行情况来看,服务业发展差距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开发区、泽州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率为12.0%和4.8%;泽州县对其他营利性服务业的拉动率为5.5%。总的来看,行业地域发展不平衡。

4、企业信心有待提振。受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恢复等因素叠加影响,服务业企业生产经营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对未来经营状况信心略显不足。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69.1%的企业对全年生产经营状况综合评价一般或不乐观,服务业市场需求整体仍较弱。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服务业持续恢复基础还不稳固。下一步,要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认真落实省委、市委“两步走”战略,全力培育服务业发展竞争新优势,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全力保障服务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促进消费升级。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扩大内需、促进服务业复苏的系列政策,用好发放数字消费券、支持企业让利促销、加大财政补贴、促进线上营销等多项举措,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刺激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让城市“烟火气”有序回归、越来越浓。要坚持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加快实施服务业龙头项目,加快建设程颢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东滩会商业新地标; 大力推进“一刻钟便民商圈”、夜经济专区和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

二是做大平台经济。聚焦货运、商贸、餐饮等十大领域,重点依托煤炭、煤化工、钢铁铸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围绕销售、采购、后勤、运输、信息服务等全链条,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发展现代物流。围绕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加快推进物流园区项目,蓝远快递物流园、阳城苏州智慧物流园、二广高速晋东南物流园、太行农副产品物流园、中通快递产业园、南村智慧物流园等加快建设。

四是壮大市场主体,力争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100家。

五是做强数字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引导数字服务向研发、设计、生产、营销、流通等各环节渗透,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

六是培育“三新经济”。充分利用煤炭、煤层气等资源优势,创新合作模式,引导投资主体同步在我市布局现代服务业项目;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康养等比较优势,打造乡村e镇、电商直播基地、特色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