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注重“温饱”逐渐转变为更注重“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一、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从民生改善与人民福祉的角度去改善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必须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就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

良好生态环境是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既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也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力”和“金山银山”。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构成。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基础和材料,因此是生产力直接的“构成要件”。只要保护好了生态环境,就可以发展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价值,变成真金白银。

二、晋城市生态环境现状

晋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晋豫两省交界处,“三家分晋”后封晋君于此,故曰晋城。1985年撤县建市,现辖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总面积9424.9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222.0万人,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也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低碳城市试点市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市,这里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2.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4%,建成区绿地率41.6%。是山西省唯一纳入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的城市,素有“凤凰之城”、“太行明珠”、“东方古堡”等美誉。

2021年,晋城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保护及污染防治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全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打下坚实生态环境保障。

(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有效保障。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253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91%,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2,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水环境质量圆满完成省定考核指标任务,7个国考断面中有6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在土壤环境方面,强化了工业污染源头监管,提升了耕地分类管理水平,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措施,加强用地准入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环境风险可防可控,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20936.82吨、医疗废物1566.59吨、放射源5枚,工业危险废物安全贮存处置率、医疗废物处置率均保持在100%。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均达100%,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复审。

(二)减污降碳,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晋城市按照全省能源发展“稳煤、增气、优电、上新”八字方针,围绕建设能源革命的领跑城市这一总目标,重点围绕煤炭、煤层气、电力新能源、节能四个方面,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积极组织全市纳入全国碳市场范围的发电企业完成年度履约。组织各县(市、区)和相关企业开展碳减排项目储备,为企业争取碳交易经济利益,更好的服务于企业节能降耗技改或研发。加快改造提升,用数字赋能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进一步巩固拓展清洁煤市场,积极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累计转产矿井27座,年新增先进产能2490万吨,60万吨以下煤矿于2020年底全部重组退出。积极推进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矸石不升井、无煤柱开采等绿色开采试点工作,全市15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全面铺开。在资源开发上,继续实施增储上产,加快增产改造,提高采气率;在管网运营上,加快互联互通建设,优化管网布局,提升运营效率。在消费利用上,加大消纳转化力度,扩大民用、公共服务、交通等领域和现有工业用气,探索推动煤化工、陶瓷、铸造、火电等行业的煤层气替代。在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方面,提升电网输配电能力,积极打造“源网荷储”和“风光火储”两个一体化示范基地。积极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重点围绕“6+1”(煤电、化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煤炭洗选)七个行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严控“两高”项目盲目上马,通过能耗“双控”制度倒逼产业转型,推动绿色发展。

(三)绿化面积不断扩大。晋城市深刻把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推进国土绿化和城市绿化方面,积极实施各项造林绿化项目,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效,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水平。2021年,全市绿化覆盖面积达4299.9公顷,同比增长2.9%;绿地面积4029.7公顷,增长3.8%;公园绿地面积1414.2公顷,同比增长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4%,建成区绿地率达41.6%。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整体园林绿化水平位于全省第一。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紧紧围绕“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一园一景一特色”,先后建成了白马寺山森林公园、龙马湖公园、崇实公园、英雄公园、白水河公园和山门公园等成规模、有特色的城市公园。同时,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要求,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游园,先后建成了东河源头游园、岳北游园、文昌游园、春晓游园、欣和游园、文化艺术中心北侧游园等40个街头游园、12个城市公园,4个广场,2021年,完成植树造林1.9万亩,绿化村庄30个,实施京津冀周边生态修复治理项目61处,筑牢了晋东南绿色屏障。

(四)统筹综合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河长+检察长”“河长+河湖警长”护河机制,形成了“河长抓落实、检察长抓监督、河湖警长抓执法”的治理体系,各级河长认真巡河履职,全年巡河8.5万余人次,发现问题并整改销号;率先出台《晋城市河流生态用水管理办法》(试行),切实保障河湖生态流量,不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全面实施《晋城市沁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积极开展河道“清四乱”、非法采砂整治等专项行动;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38.5万亩,厚植了美丽晋城的生态底色。

三、晋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生态是晋城的优势,但环保仍是晋城的短板。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攻坚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

一是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不仅与污染物的排放量有关,而且与污染形成的各类条件,比如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等有关,既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也来自二次生成;部分中小企业污染物收集及治理不完善、环保设施无法确保定期维护、稳定运行;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仍需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有待加强,应急响应平台、应急监测队伍、应急处置技术、应急物资储备等仍需提升。因此,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任重道远。

二是环境保护意识仍需不断加强。虽说近年来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及各方面的影响,公民对环境保护意识还需加强,许多人认为环境保护只局限于街道垃圾,仅有少数公民对环境污染的概念有全面的理解。只有公民对环境概念有一个全面了解才能更好的参与保护环境,才能正确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要加强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主要媒介的环境教育宣传,清晰系统地向公民阐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森林等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害关系阐明清楚,并将当前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唤起公民提高环保意识的决心,让公民切实感受到环保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结合日常生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和展开环保教育,促进社会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三是环境与经济发展以及民生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被激化。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结构调整,一方面,意味着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的需求压力降低,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经济增速放缓、淘汰落后产能等对就业、民生带来关键性影响的时候,政府可能采用经济激励和社会稳定政策,可能倒转环境和经济的关系。 

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坚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深化能源革命。统筹推进“稳煤、优电、增气、上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开展煤炭消费量全口径统计,加大火电、化工等行业节能技改,分类推进低效产能腾退压减,稳步减少全社会煤炭消费总量。建立能耗监察体系,实行重点用能企业预算化管理,开展企业初始能耗核定,探索用能权市场化交易。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强化42个“两高”项目分类处置与精准管控,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全产业循环链发展,大力构建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的现代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步伐。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步伐。

三是不断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紧盯“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按照区域环境容量,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严控“两高”项目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加快已关停企业搬迁步伐,全面淘汰市区10公里范围内污染企业,20公里范围内不再新上涉气项目;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严格实行绩效评估差异化管控,推动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强化社会化管控,加快推进“公转铁”,扎实开展扬尘、机动车、散煤、餐饮油烟等污染综合整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加大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四是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巩固提升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成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丹河湿地群为中心,打造城市“绿肺”,争创国家湿地公园。以396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建设为抓手,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同向发力,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丹沁两河沿线和城市周边为重点,扎实推进破损山体、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

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用好生态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新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让晋城的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广大老百姓享受更多碧水蓝天;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