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空间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021年,我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2021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70平方公里,老城新城联动加快发展,中原街两侧、西北片区、东南新区等6个片区特色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丹河新城基本实现“路网成、水系成、学校成、配套成、新城初成”。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39.08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9.7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55%,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3.42%)0.1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64.72%)1.17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二)城市经济稳定恢复,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9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增速排全省第1位,分别高于全国(8.1%)、全省(9.1%)3.5和2.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8%,增速排全省第1位,分别高于全国(5.1%)、全省(6.3%)3.7和2.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7.0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54.3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81.2亿元,增长10.7%。

市区实现生产总值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6.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第二产业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4.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6%;第三产业增加值287.2亿元,增长9.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8.2%。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全年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9.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4.3%,同比增长21.0%,增收12.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8.0亿元,同比增长25.7%,增收9.8亿元;非税收收入完成21.1亿元,增长11.6%,增收2.2亿元。财力的不断增强,为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8.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3.6%。

金融行业发展稳定。2021年末,市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985.7亿元, 占全市比重为67.2%,同比增长6.0%,较年初增加111.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为969.6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加95.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65.0亿元,占全市比重为79.3%,同比增长25.2%,增加335.6亿元。

(三)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2021年,消费品市场呈现前高后低、总体放缓的运行态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2亿元,占全市60.1%,较上年增长13.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541.4亿元,增长119.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6.5亿元,增长97.0%。

2021年,市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法人企业数达241个,比上年增长57.5%,其中零售业企业数达125个,增长3.3%;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法人企业数达48个,增长20.0%。

(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089元,增长7.6%,较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同期全省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44元,增长10.5%,较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同期全省增长10.3%。

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末,市区幼儿园达96所,普通小学达56所,普通中学达3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5所,普通高等学校2所。山西科技学院正式成立,建设普惠性幼儿园33所,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0所。新增技能人才7.44万人、高技能人才1.6万人,圆满实现“两个30%”目标。

2021年,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市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2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书量达187.7万册,比上年增加23.2%。

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连续23个月无本土新增病例,疫苗接种各项指标完成率稳居全省第一。蝉联国家卫生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受到国家医保局通报表扬。2021年末,全市市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415个,其中医院数达41个,比上年增长4.9%。拥有床位数5975张,增长0.7%;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118人,增长10.6%。

(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2021年加快老城新城联动发展,中原街两侧、西北片区、东南新区等6个片区特色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丹河新城基本实现“路网成、水系成、学校成、配套成、新城初成”。深入开展“多彩花海”生态绿化项目,中原街、太岳街两条生态廊道基本成形,英雄、崇实等5大城市公园加快建设,七叉口连通、太行路中段等12条道路建成通车。新增公共停车位1.1万个、便民充电桩2003个。建成算力基础设施“一云一网一中心”,跻身全国数字政府建设50强,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郑太高铁顺利通车,5条城际公交线路相继开通,实现市域“一元公交”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太行明珠更加光彩夺目。2021年末,全市市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90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9%;实有公共汽(电)车达904辆,公共汽车客运总量达5169.5万人次,增长29.4%;出租车汽车运营数达1919辆。市区公共供水管道长度721.6公里,增长9.4%;公共供水总量达4135.0万吨,增长7.2%;供气总量达10740.7万立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六)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快

2021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达到253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91%,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2,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圆满完成省定考核指标任务,7个国考断面中有6个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地下水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声环境功能区昼、夜间达标率均达100%,助力我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复审。

二、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家越来越重视城市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虽然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二)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较片面,认为城市管理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对城市科学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动态管理、精细管理水平。

三、加快城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我市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按照“一体两翼、六大组团、多片区”的空间布局,持续推进主城区10个片区特色化改造,完成老城改造工程。加快丹河新城起步区建设,全力打造“三环两线两轴”骨干交通网,晋阳高速改扩建工程、G342与G208连接线加快推进,东南过境高速、机场大道和玉屏路加快前期。抓好“两馆三中心”建设,建设养老幸福社区、儿童友好社区、青年活力社区,增强老年关爱型、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功能。深入实施“多彩花海”生态绿化项目,全面完成太行路南段、白水街西段等15条道路沿线景观提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建成智慧晋城运营指挥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二)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聚焦建设文旅康养样板城市,深入实施基础提升、景区提级、服务提标、品牌提质“四大行动”。全力推进白马寺山高端康养示范区建设;抓好环城绿廊和太行一号“三线路网”建设,打造两大康养环;加快形成“一核示范带动、两环串珠成链、十片交相辉映、百村星罗棋布”的文旅康养发展格局。继续办好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扩大“东方古堡、人间晋城,云锦太行、诗画晋城”的传播力和美誉度。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更可持续的发展。“一山两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实质性成效,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建成一批“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更加优质,绿色发展效应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