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但市场销售恢复态势明显趋缓。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0.8亿元,增长1.1%,低于全国(3.3%)2.2个百分点和全省平均水平(2.1%)1.0个百分点。较2021年一季度两年平均增速(10.3%)低9.2个百分点,较2021年四季度两年平均增速(4.5%)低3.4个百分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情况看:一季度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完成36.9亿元,下降8.6%,较1-2月回落29.4个百分点。其中:受3月份突发疫情影响,3月当月完成零售额13.4亿元,下降24.9%。

(一)城乡市场受疫情影响严重

3月份突发疫情以后,中心城区和泽州县实行特别管控,其他各县相应升级疫情防控措施,城乡市场销售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一季度,城镇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2.0%),增长0.6%。其中:城镇市场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速较1-2月回落12.8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0%),增长3.0%。其中:乡村市场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速较1-2月回落17.4个百分点。

(二)重要商品零售快速下滑

一季度,商品零售额117.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3.5%),增长0.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2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单位商品零售增速由正转负,较1-2月回落12.6个百分点。从一季度限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别看:22类商品中的10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增长面为45.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4.5%)9.0个百分点。

一是三大类商品一降两涨。一季度,汽车、粮油食品烟酒饮料和石油制品类商品占限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为63.6%,其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比25.8%)下降15.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6个百分点,影响限上单位零售额下降5.0个百分点;粮油食品、烟酒饮料类商品零售额(占比23.9%)增长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0.7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占比13.9%)增长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0.4个百分点。

二是百货类企业销售大幅下滑。3月份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及其严峻,大中型百货商场类企业客流明显减少,相关商品销售收入大幅下滑。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31.9%,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9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9.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8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9.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9个百分点;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6.3%,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下降3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6个百分点。

三是家居建材类商品波动较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全市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持续影响下游行业,家居建材类商品销售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家电类商品零售额下降36.7%,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1个百分点;建筑和装潢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0.5%,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

四是新入库企业成长性良好。今年以来,全市新增限上批发零售业企业74个,限上住宿餐饮业企业12个,一季度实现零售额1.3亿元,同比增长86.0%,拉动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5个百分点。

(三)接触性消费恢复放缓

春节过后,周末经济、夜经济和宴会团餐等市场消费热点回归,助力住餐行业加快回归正常经营水平,但3月份的突发疫情导致住宿餐饮等接触性消费的复苏进度明显放缓。一季度,餐饮消费23.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6.5%),增长5.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限上单位餐饮消费增速较1-2月回落11.0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疫情对商贸流通企业的影响较为严重

今年以来,持续不断的多点散发频发的疫情对商贸流通企业影响进一步加剧,特别是3月份的突发疫情进一步扩大全市负增长企业的数量。一季度,全市有零售额的限上批零住餐单位共计458家,负增长的单位高达192家(占比41.9%),其零售额为18.5亿元(限上占比50.0%),下降31.5%,影响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下降21.0个百分点。

(二)汽车类商品拉动作用持续减弱

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占限上单位零售额的比重25.8%,是占比最大的零售商品。受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芯片短缺等因素影响,叠加今年一季度突发的疫情冲击,汽车类商品在生产、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均受到较大影响。一季度,全市63家汽车销售企业中,负增长为39家(占比61.9%,较1-2月增加10家),其零售额为6.8亿元,下降31.5%,影响全市限上单位零售额下降7.8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也由拉动1-2月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2.2个百分点转为影响1-3月限上单位零售额下降5.0个百分点。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稳定运行的几点建议

一季度,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稳定,但3月份的疫情对消费品市场冲击明显,消费品市场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全市消费品市场有效复苏。

(一)多措并举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市场发展

一是按照《山西省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精神,加快出台我市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等配套措施,特别要加大对疫情期间发展困难的餐饮、住宿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消费品市场恢复进度。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全市电子消费券发放方案,定向刺激商品零售、汽车、成品油和住宿餐饮等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收入,推动我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回暖。三是鼓励企业利用“五一”、“端午”和周末等节假日自主开展多样促销活动,助力全市消费品市场稳定恢复。

(二)加强限上单位培育,充分挖掘消费能级

一是挖掘入统资源,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加强新入统力度,提高贸易行业数据支撑度,促进入统工作常态化。建议相关部门与各街道利用税务库,加强对限上单位的排查力度,确保达限企业应统尽统;同时要对新增企业严格把关,横向比对重要指标数据,提高入库企业质量。二是关注重点企业,做好跟踪服务工作。重点企业对全市消费品市场影响较大,要持续关注企业发展情况,全面做好针对销售下降企业的调研指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难题,确保重点企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