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煤炭一直是全市能源消费的主要品种,由于煤炭的低热值和低燃烧利用率,造成燃煤污染大、碳排放系数高。特别是近年来,全市煤电、煤化工行业得到长足发展,节能减排和煤炭减量替代工作压力凸显,如何降低规模工业用煤已成为全市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晋城市规模工业煤炭消费现状

(一)煤炭消费概念及品种

煤炭消费也称煤炭消耗、煤耗,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将煤炭用作燃料、原料、材料、动力等的过程,包括用作加工转换的过程。主要有原煤(不包括原煤入洗量)、洗精煤、其他洗煤和煤制品四个品种,以实物量计。

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2216万吨,其中原煤(不包括原煤入洗量)1949万吨,占比87.9%;洗精煤154万吨,占比6.9%;其他洗煤108万吨,占比4.9%;煤制品6万吨,占比0.3%。

(二)煤炭消费行业分布 

2020年,全市有9个工业行业大类涉及煤炭消费,其中按消费量由高到低排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电力行业1125万吨,占比50.8%;煤化工行业810万吨,占比36.6%;炼焦行业165万吨,占比7.4%;钢铁行业64万吨,占比2.9%;建材行业49万吨,占比2.2%。5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的99.9%。

(三)煤炭消费县域分布

全市六个县(市、区)中,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阳城县、泽州县和高平市。三县(市)2020年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分别为945万吨、806万吨、317万吨,占全市比重分别为42.6%、36.4%和14.3%。全市煤炭消费县域集中程度高。

(四)煤炭消费主要用途

煤炭消费主要去向包括用于能源加工转换和终端消费两大类型。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煤炭消费中能源加工转换用煤比重为58.2%,终端消费用煤比重为41.8%。

(五)近年煤炭消费走势

2015年-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煤炭消费走势呈“波浪”式。除2016年因晋煤天溪煤制油停产和2020年因“新冠疫情”和“环保冬防”影响,煤炭消费出现小幅下降外,其他年份逐年递增。分行业来看,电力和煤化工行业增长较快。

二、煤炭减量替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煤炭消费行业集中程度高,技术节煤难度大

2017年,环保部出台文件,要求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实现煤炭消费量负增长。晋城市作为通道城市之一,近年来规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不降反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任务异常艰巨。电煤和化工用煤消费作为晋城市煤炭消费大户,虽然消费比重分别由2015年的53.0%和37.2%降到2020年的50.8%和36.6%,但是用煤总量已分别达到1100万吨和810万吨。因此,控制电煤和化工用煤消费至关重要。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晋城市发电煤耗已由2015年的304.5克标准煤/千瓦时降至2020年的296.4克标准煤/千瓦时,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由2015年的1196.5千克标准煤/吨降至2020年的1154.8千克标准煤/吨,均低于全省平均值(分别为297.4克标准煤/千瓦时和1204.5千克标准煤/吨)。在现有条件下继续下降的难度较大,通过技术节能降低电煤和化工用煤的空间极其有限。

(二)煤炭消费压力大,减量替代空间有限

晋城市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及以煤炭延伸的炼焦、煤化工、建材、钢铁、电力为主导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煤炭就地利用的同时也带来煤炭消费居高不下的困境,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减煤”成为新时期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的难题。

当前,晋城市的煤炭消费压力较大。截至2020年,规模工业已具备炼焦产能117万吨,化肥(折纯)产能280万吨,水泥产能605万吨,水泥熟料产能440万吨,生铁产能703万吨,粗钢产能530万吨,钢材产能540万吨,发电装机容量502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装机容量约420万千瓦。按照2020年主要产品实际产能利用率推算炼焦(98.7%)、煤化工(化肥84.5%)、建材(水泥54.9%,水泥熟料78.3%)、钢铁(生铁73.1%,粗钢99.8%,钢材95.2%)、电力(燃煤发电53.4%)五个行业满负荷生产的煤炭消费量理论值约3100万吨左右,远高于2020年规模工业煤炭消费量。近年来,受“环保冬防”等因素影响,我市多次对煤化工、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采取停、限产等非常规管控手段,客观上减少了煤炭消费,但同时也对全市工业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

近几年,晋城市积极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作,到2020年,炼焦、建材、钢铁三个行业用气企业户数增至24户,占到三个行业企业总数的35.3%,比2015年的6.9%提高了28.4个百分点。目前,建材行业中的陶瓷产业已基本实现燃料气化,钢铁行业中的铸造产业也大部实现气化,减煤替代空间不足。

三、关于煤炭减量替代工作的建议

(一)严控新增耗煤项目落地

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坚决从源头上严把煤炭消费准入关,严格执行国家、省、市重点耗煤行业准入规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设备要达到国家一级能效标准。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煤耗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严格新上耗煤项目环评审批,新建耗煤项目排污强度必须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二)积极推进“煤─化─电─热”一体化进程

一是强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加快推进“煤─电”、“煤─化”、“煤─焦”向“煤─电─热”、“煤─化─电─热”、“煤─焦─热”的产业链转变,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工业园区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园区的产业互补优势。二是同步制定重点行业压减煤炭消费行动方案,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标准;三是引导企业提标改造,依法依规关停淘汰达不到标准的落后产能和低效产能,降低高耗能行业能源和煤炭消费量。

(三)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散煤清洁替代工作

一是加快城市、城镇集中供热建设,继续扩大城市、城镇边缘集中供热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城市、城镇集中供热水平。二是坚持“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原则,继续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开展多元化探索。三是积极推进散煤清洁替代,通过“优质煤”替代“劣质煤”,“蜂窝煤”替代“混煤”等方法,有序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减少劣质煤使用。

(四)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加强对全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煤炭消费统计和监测力度,加大对重点县区减煤替代工作的督导力度,建立煤炭消费量定期公布制度,做好监测预警分析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