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一、就业人员基本情况

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35.64万人,与2019年的37.04万人相比,减少1.40万人,下降3.77%。

(一)产业分布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增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减少

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0.10万人,比上年增加0.01万人,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的0.2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0.80万人,比上年减少0.61万人,下降2.85%,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的58.36%;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4.74万人,比上年减少0.80万人,下降5.15%,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总量的41.36%。

(二)行业分布上,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减少

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就业人员12.78万人,比上年减少0.33万人,下降2.48%;制造业就业人员5.89万人,比上年减少0.35万人,下降5.57%;金融业就业人员1.77万人,比上年减少0.48万人,下降21.4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就业人员3.34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下降9.86%。就业人员减少与相关企业改革重组、生产订单减少、调整用工结构和统计报表制度变化有关。

二、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变动特点

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1796元,比上年增加5519元,名义增长8.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25%,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一)平均工资继续保持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8.33%,高于全省(7.46%)平均水平,是“十三五”时期的第二高点。在疫情冲击下,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仍然保持增长,反映出市委、市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二)工业、建筑领域平均工资较快增长

2020年,全市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全年工业生产稳步回升、效益持续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在2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长17.3%,实现利润总额20.8亿元,增长22.5%,带动了工业领域相关行业平均工资较快增长。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9591元、824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2%、9.84%。

2020年,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快速推进,丹河新城完成投资32.1亿元,同比增长3398.4%;老城改造完成投资19.1亿元,同比增长110.3%,带动了建筑领域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快增长。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建筑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73915元,比上年增长8.87%。

(三)信息、公共设施行业平均工资快速增长

互联网应用不断拓展,相关行业较快发展,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在线办公、在线教育和远程问诊等新消费新需求带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7667元,比上年增长28.73%。

全市上下大力提升城市品牌和市民素质,群策群力共创文明城市,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带动相关行业平均工资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6400元,比上年增长15.79%。

(四)服务和消费行业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网上零售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加。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4.3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是全省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市。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423元,比上年增长3.29%。

随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相关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6193元,比上年增长6.33%。

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发展,卫生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1992元,比上年增长9.47%。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居民生活消费相关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较快。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7146元,比上年增长13.17%。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

作为资源型城市,采矿业为全市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行业就业分布集中。2020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采矿业就业人员12.78万人(上年13.11万人),占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35.86%(上年占比35.39%),依然是我市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还需加快转型发展步伐,贯彻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为全市“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奠定坚实基础。

(二)交通、住餐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2020年,因疫情原因,货运量、客运量明显减少,众多餐饮业门店歇业、住宿客流量锐减,交通、住餐行业受到较大影响。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平均工资为55153元,比上年下降3.99%;住宿和餐饮业年平均工资为31620元,比上年下降3.66%。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措施和助企帮扶政策及时落地见效,行业经济活动迅速恢复,向好趋势明显,但依然面临较大压力,仍需在扩大内需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消费回升。

四、建议对策

(一)通过创新驱动为创造就业提供新动能

紧紧抓住国家政策体系调整、发展格局优化的历史机遇,依托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效应,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培育新动能,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在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对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效应,积蓄动能创造就业。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以优势产业带动短板,提升经济抗压能力,增强经济韧性,更好应对突发事件冲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三)健全工资增长机制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主要目标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需要不断健全工资增长机制,稳步提升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注:城镇非私营单位具体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其他内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单位。工资统计是统计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非单位就业人员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