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晋城工业转型发展、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晋城工业实力稳步提高,新动能转换成效凸显,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趋强,产业转型格局基本形成,为“十四五”时期晋城经济转型出雏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稳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明显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十三五”时期,晋城市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0%,高于全省(4.6%)和全国(5.5%)平均水平;工业规模总量持续壮大,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一半(50.2%),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0%;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1.2%,位列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企业数由2015年的251家增加到425家,年均增长11.1%;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66亿元,较2015年增长79.4%,年均增长12.4%。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十三五”时期,晋城工业整体经济效益水平稳中趋好。2020年,晋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00亿元,达到1851.1亿元,较2015年增长80.8%,年均增长12.6%;实现利税总额261.9亿元,较201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6%。工业经济成为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重要渠道,有力地推动了晋城经济稳步发展。
二、支柱产业稳步发展,新动能拉动力不断增强
支柱产业动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晋城市煤炭、煤层气、装备制造、冶铸、化工、电力等六大主导行业营业收入全部突破百亿大关。其中,煤炭行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以光机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及以钢铁为主的冶铸行业均突破200亿元。2020年,煤炭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41.3亿元,比2015年增长71.6%;装备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25.3亿元,比2015年增长50.8%;冶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16.7亿元,比2015年增长1.3倍。六大主导行业完成营业收入1657.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92.4%;实现利税总额252.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96.8%。2020年,晋城煤层气、精甲醇、化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前列。2020年,全市煤层气(含井下瓦斯)抽采量达49.6亿方,比2015年增长57.5%,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占全国比重接近一半;精甲醇产量145.4万吨,占全省的近四成;化肥产量236.7万吨,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
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重要引擎。“十三五”时期,晋城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2020年,晋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突破150亿元,达152.5亿元,较2017年增长74.7%,年均增长20.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7年的6.0%提高到8.1%,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5%;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1.9亿元、利税总额22.2亿元,分别占晋城规模以上工业的9.0%和8.5%,有力地推动了晋城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2017年开始测算,2017年内之前无相关数据)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十三五”时期,晋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要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超过80家,以光机电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煤层气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以特种陶瓷为代表新材料产业迅速崛起,对晋城工业长远发展起到重大引领作用。2020年,晋城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300亿元,达317亿元,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0.1%,较2017年提高8.8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8.3%。
三、规上工业企业稳步增加,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
工业企业加快成长。“十三五”时期,晋城大力实施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和扶持小型企业达规入统并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5家,较2015年增长69.3%,其中,大中型企业144家,较2015年增长30.9%。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达到4939.7亿元、1851.1亿元和148.5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65.3%、80.9%和193.5%。按从业人数平均的产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为715.4万元、84.6万元和6.8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71.7%、73.1%和180.8%。“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16家,其中,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净增10家,晋煤集团入围“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晋钢集团入围“202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十三五”时期,晋城工业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逐步形成,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晋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全市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18家,较2015年增加4家,完成总产值269.1亿元,较2015年增长1.1倍,从业人员4.2万人,占规上工业的19.2%;全市私营工业企业212家,较2015年增加108家,完成总产值421.7亿元,较2015年增长1.8倍,从业人员3.3万人,占规上工业的15.0%。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有力推动了晋城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稳定就业方面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国有控股工业也在不断做优做强,虽然在全市工业中的各项占比均有所下降,但是在重要战略性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煤层气、煤化工、电力等行业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数占比达56.9%,资产占比达89.6%,营业收入占比达80.1%。
四、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产业转型格局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晋城始终把转型摆在经济工作的核心地位,把握转型方向,找准转型载体,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编制完成全市域煤层气管网规划,加快建设“一枢纽三基地一中心”,深入实施煤层气增储上产三年行动计划,煤层气产量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大力支持先进制造业,推动光机电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设立两个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引进40个光机电及配套项目。目前,晋城工业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日益明晰,“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的产业转型格局基本形成。2020年,晋城六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比重超过九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81.9%。
产业集群拉动明显。2020年,晋城光机电、陶瓷、铸造业等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总产值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12.0、39.1和2.1个百分点。富士康集团下属新成立晋城三赢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当年实现产值超过45亿元,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6.4%;陶瓷行业高速增长,当年完成产值超过13亿元,增速高达41.4%;晋钢智造二期工程进展迅速,预计2021年可投产,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
五、创新驱动日益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十三五”时期,晋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将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工业经济提档升级的关键步骤,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趋明显,科技对工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19年,晋城市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33家,较2015年增长83.3%;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达13.9亿元,比2015年增长40%;全社会R&D经费投入投入强度1.05%,排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项)由2015年的235件增加到2019年的423件,增长80%,拥有发明专项数(项)由2015年的221件增加到2019年的473件,增长1.1倍。(注:2020年全市企业科技研发相关数据尚未发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晋城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任务,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坚持煤炭产能置换长效机制,持续深化总量上去产能、结构上优产能,全市煤矿总产能由2015年的15125万吨/年减少到2020年的13850万吨/年,净减少1275万吨/年;煤矿数量由138座减少到111座,压减19.57%;煤矿平均单井规模由110万吨/年提高到125万吨/年,圆满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积极帮助企业去库存,2020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3.0天,较2015年减少9.6天。降成本措施效果显现,2020年,规模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8.1元,较2015年下降1.9元。其中:煤炭行业的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2.5元,较2015年下降1.6元。与此同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8.0%,较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回顾“十三五”,晋城工业在挑战中不断发展,展望“十四五”,全市工业战线将紧跟晋城市委市政府步伐,紧紧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推动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狠抓落实,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