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环境变化的严重影响,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强经济,全力以赴稳运行。通过出台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直播助农嗨购晋城、发放消费券促消费、转型发展推进会、郑州招商推介大会、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等助企帮扶政策和措施,全市服务业经济逐步回暖,规上服务业向好趋势明显。

 一、总体运行情况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回暖。1-11月份,全市9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8.0亿元,同比下降4.6%,较1-8月份收窄7.2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营业收入25.5亿元,同比下降16.6%;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8.2%,实现较快增长。

(二)规模以上服务业十个行业门类营业收入增速呈现“四增六降”,不同行业复苏情况各有高低。分行业看 ,“四增”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4.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19.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6.6%,卫生和社会工作同比增长11.9%;“六降”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下降15.8%,房地产业同比下降7.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33.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下降5.8%,教育同比下降1.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下降39.2%。

(三)其他指标情况。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6.3亿元,同比下降40.7%;税金及附加0.3亿元,同比下降3.4%;应交增值税1.2亿元,同比下降10.5%;应付职工薪酬11.6亿元,同比增长4.4%;期末用工人数21280人,同比增长2.5%。

二、主要运行特点

从行业大类情况看,传统服务业逐步恢复,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增长的新动能。

从涉GDP核算行业分解情况看:

(一)交通运输仓储业实现营业收入25.5亿元,同比下降16.6%,较1-8月份降幅收窄9.7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21.2亿元(占比83%),同比下降16.8%,影响交通运输仓储业下降14个百分点。影响交通运输仓储业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高速路公司中的山西晋焦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和山西长晋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受上半年高速公路免收费政策影响较为严重,山西晋焦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同时还取消省界收费,本年影响更为严重,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55.2%、14.3%;二是由于国家制定的国六汽车排放标准的实施,物流运输企业并未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升级更新换代,导致运输车辆不足,运量下降;三是受疫情和公转铁政策等因素影响,道路运输企业运量下滑严重。物流运输公司中两大支柱企业晋城运盛物流有限公司和山西晨光物流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7.6%和37.7%。

(二)其它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商务服务业7.2亿元(占比64%),同比增长19.6%;专业技术服务业2.0亿元(占比16%),同比增长52.6%;研究和试验发展1.1亿元(占比3%),同比增长14.8%。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行业结构有待优化,发展动力不足。从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比重高,现代服务业比重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型消费服务业占主导地位,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总量不大,发展相对滞后。我市服务业以道路运输业、商务服务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由于受疫情影响,物流运输量减少。综合来看,由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传统行业面临发展瓶颈。

(二)服务业企业恢复缓慢,盈利能力仍低于预期。受疫情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剧烈冲击影响,部分行业企业经营状况表现不佳,企业利润明显下滑。从利润情况看,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6.3亿元,同比下降40.7%。95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有34家亏损,企业亏损面达到近四成,部分企业盈利困难。分行业看,十个行业门类中,营业利润增速“四增六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亏损严重。

(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下行压力不容忽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无论是单位数还是营业收入,在总体规上服务业中均占比最大。虽然该行业同比降幅持续收窄,但依然处于下行通道,而且这一行业外部依赖性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动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上服务业的进一步增长。 

四、对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业行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行业受到了更大的挑战,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传统行业的发展有所下滑,内在动力不足。对于新兴行业的认知有待提高,对于此方面政策性的扶持、招商引资及对接的服务需进一步的提升。对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传统服务业仍需充分挖掘,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引导、支持力度,加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

(二)加大规模以上服务业入库力度。各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配合,积极发挥主管部门优势,加强对服务企业的管理。整合资源、优化组合,鼓励和培育现有小企业、产业单位、个体经营户发展为规上服务业企业。出台奖励政策,积极培育现有服务业大个体、产业活动单位转型升级,注册为法人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申报纳入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平台,增加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数量。

(三)优化环境,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空间。服务业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城市发展的力量,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培育、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晋城市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培育良好市场环境,为市场主体增添活力,全力打造晋城市“六最”营商环境。二是努力推进惠企政策“直通车”建设。聚焦企业最根本的需求,通过定期走访、每月追踪、列出清单、强化督办等方式,建立健全企业困难和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帮扶和支持机制。全程优化产业政策兑现流程,进一步解决产业政策名目过杂、程序过繁、兑现过慢等突出问题,切实把支持企业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使企业能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主业上,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三是支持构建行业发展“智库”。鼓励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形式,成立新兴领域行业智库,及时把脉行业发展态势,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加强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研究,并对行业风险进行预警提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咨询服务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