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新”经济发展,把“三新”经济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行动的重要内容,有力引导和推动了全市“三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战略布局的形成,为“三新”经济搭建起更优越的平台、注入更强大的活力。晋城“三新”经济生机勃发,正在成长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晋城市“三新”经济发展现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劲,有力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办煤层气(晋城)国际论坛,加快建设“一枢纽三基地一中心”,着力打造“世界光谷”,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不断提升。2019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97.5亿元,较2017年增长6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3.2%,较2017年提高2.24个百分点;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3.2%,较2017年提高1.9个百分点。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主体地位日益稳固,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高达92.5%;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为晋城工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力量

作为我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我市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95万亿立方米,资源丰度为每平方公里1.46亿立方米,甲烷含量达到95%左右,发热量在8000大卡以上。2019年,全市煤层气利用量达到4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7%,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目前煤层气开采业增加值占到规模工业的8.2%,初步测算其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煤层气产业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市带来了显著的安全效益、经济效益、节能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首先,井下瓦斯地面预抽放等项目的实施最大限度保障了我市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十一五”初期的2.04,下降为2019年的0.0271,下降98.7%;第二,煤层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9年,全市煤层气开采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5.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9.3亿元。第三,煤层气得益于其热效率高、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大量替代煤炭、汽油、电力等能源品种消费,为全市顺利完成节能降耗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据测算,煤层气燃烧热效率可达90%左右,而煤炭仅为40%,更高的热效率换来了较少的能源消费。第四,作为一种使用便捷的清洁能源,煤层气的大力推广应用为我市打赢环保攻坚战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煤层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其含硫量远低于煤炭等常规燃料,燃烧分解后对环境污染较小;另一方面,井下煤层气由以往的直接排空改为回收利用后,碳排放量大幅减少。据测算,仅2019年,全市由于井下煤层气的回收利用而减排二氧化碳超过600万吨。第五,煤层气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2019年,我市仅规模以上煤层气开采业就提供就业岗位5206个,人均年平均工资达到9.5万元。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集煤层气勘探开发、集输、液化、民用燃气、工业燃料、瓦斯发电、供交通运输使用等于一体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利用体系,煤层气开发利用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

与此同时,我市新能源发电产业发展也逐渐壮大。2019年,我市风力发电量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6倍,光伏发电量3.9亿度,增长5.1倍。

(三)新服务业发展良好,已经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主要统计指标看,2019年,晋城规上新服务业企业共27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数的28.7%;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总营业收入的7.8%。从规上新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主要集中在科学研发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两个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旅游服务业占比较小。

(四)城市商业综合体方兴未艾,发展空间和潜力较大

2019年晋城城市商业综合体吸纳就业人数1554人;实现销售额(营业额)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自营、联营部分实现销售额(营业额)2亿元,租赁部分1.9亿元,分别占总销售额(营业额)的50.8%和49.2%。从行业分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餐饮业,其销售额(营业额)分别占到75.3%和15.6%。其他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室内娱乐活动、理发美容服务健身休闲等涉及较少。

(五)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全覆盖格局雏形初显

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今年达到68家。支持晋煤、兰花、富士康、中船重工等骨干企业开展关键性技术研究,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基地,加快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新增10家市级“星创天地”和3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建立中小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协同发展。

支撑条件不断强化。加快山西“智创城5号”建设。围绕光机电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晋城市光机电产业研究院、山西大学晋城光电信息产业研究院实质性运作,东京大学石川研究室晋城纳米光机电研发中心尽快落地。围绕煤层气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一室一院一站”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冶铸、新材料等产业,支持中北大学晋城先进材料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开展科技研发,推动太原理工大学晋城新材料研究院尽快落地,启动铸造产品研发创新中心和交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和质量提升行动,以先进标准抢占创新制高点。围绕产业转型重点领域,实行“一人一策”,引进各类高精尖人才和专家团队。调整优化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专业设置,充分发挥光机电、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和中德职业教育“双元”培育机构的平台作用,培养、用好本土技能型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深化重点领域科研和人事制度改革,吸引更多人才来我市就业创业、创新创造。

二、“三新”经济发展迫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三新”经济各项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仍需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两只翅膀腾飞,三足鼎立支撑”战略布局发展战略,将发展“三新”经济更是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战略部署已经到位,要想牢牢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好新的发展趋势,还需要各部门高标准、高效率的政策执行力。就目前而言,我市各领域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部署和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还较少,部门间就“三新”经济的发展还远未形成合力。

(二)“三新”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晋城“三新”企业尽管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数量、规模、影响力等各方面,都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整体规模和所占比重都还比较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对相关经济体的整体带动力还很有限。

(三)“三新”统计监测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新”统计工作是一项新的调查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混合经营业态要按照“三新”统计行业分类剥离清楚还有一定难度。二是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三新”增加值核算方案,总量核算存在一定难度。三是行业分类标准不够细化,实际调查中,在新经济企业认定、新产品、新服务的甄别上存在难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数据质量。四是部分数据有缺失。如:规下新服务单位,受制于客观条件,还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对全市规下新服务整体情况还很难准确把握。

三、建议

(一)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执行,突出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地落实

建议各领域加强对“三新”经济发展的研究,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结合晋城行业发展实际,完善并细化促进“三新”经济发展的各项实施意见,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新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落地,建立完善促进“三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技术、人才、金融等环境,促进我市“三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采取切实举措,加强扶持引导,推动“三新”企业发展壮大

建议首先跟进市场有效需求统筹规划,加强协调指导,增进企业交流,避免投资跟风和无序竞争,规范“三新”产业运行。其次结合全市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以推进“三新”项目投资建设为引领,促进“三新”产业的集聚式、倍增式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行有利于人才、技术、资金引进的政策措施,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人文优势,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三新”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发展。

(三)规范行业分类,加强部门联动,不断提高“三新”统计监测水平

建议不断加强学习研究,总结经验不足,统计部门要积极做好上下沟通协调,不断规范“三新”统计行业分类、细化企业认定标准,同时强化部门联动及部门数据共享,不断完善提高“三新”统计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