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三地三区五提升”总体思路,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抓项目建设,多措并举促工业发展,多点发力推消费恢复,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拓存量创增量,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8.1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高于全省(5.0%)2.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7.0%)0.2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高于全省(4.6%)1.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7.7%)1.7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5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高于全省(-6.6%)26.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0.8%)19.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0亿元,同比增长7.9%,增速高于全省(5.5%)2.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8.0%)0.1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亿元,同比下降6.6%,增速低于全省(0.7%)7.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2.0%)4.6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9162元,同比增长4.9%,增速高于全省(4.5%)0.4个百分点,低于全市(5.2%)0.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5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128元,同比增长10.2%,增速高于全省(8.3%)1.9个百分点,高于全市(9.4%)0.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1位。

二、经济运行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在形势变化中保持重心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大盘”越来越牢固。

1.整体经济稳中向好。从经济总量看,全年达到428.1亿元,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从不变价增速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增长9.5%、5.6%、6.7%、7.2%,运行态势稳中有进。从拉动力和贡献率看,三次产业协同发力,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2、5.3、1.7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3.0%、73.8%、23.2%,二产主导作用非常明显。

2.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排全市第1位。一是全年粮食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5万亩,增长0.3%,产量11.4万吨,增长0.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0万亩,增长0.4%,总产量0.5万吨,增长3.9%;秋粮播种面积32.5万亩,增长0.3%,总产量10.9万吨,增长0.7%。二是部分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全年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6万吨,增长1.9%;中草药材产量1.6万吨,增长10.3%;瓜果类产量0.1万吨,增长2.5%。三是畜牧业生产势头较好。全年猪出栏10.6万头,增长13.7%;牛出栏1614头,增长32.2%;家禽出栏1556.4万只,增长5.8%;羊出栏10.8万只,增长5.1%;肉产量3.2万吨,增长7.9%。

3.工业经济稳健前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加快2.2、0.9个百分点。一是“煤”“气”行业表现强力。煤炭、煤层气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7%、12.7%,拉动工业增长3.9、2.2个百分点。二是国有控股支撑有力。全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比全县工业快0.1个百分点,占比63.8%、贡献率为63.7%。三是民营企业发展给力。全年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全县工业快4.2个百分点,占比21.2%,贡献率为34.7%。

4.服务业持续加快恢复。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9.1%,增速高于全市(6.2%)2.9个百分点,连续四个季度全市第一。一是主要行业表现良好。占比23.1%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5.2%;占比21.5%的批发和零售业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7.2%。二是其它营利性服务业增长较好。全年规上其它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511.7万元,增长10.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8092.7万元,增长7.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1419.0万元,增长29.5%。三是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规上服务业实现利润总额2387.6万元,增长1316.1%,企业盈利面75.0%,经营效益增长明显。

(二)在蹄疾步稳中推进改革落实,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越来越彰显。

1.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00.9亿元,增长4.5%;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46115.0万元,增长6.8%。

2.重点产业投资有力。全年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2亿元,增长21.6%;制造业完成投资8.6亿元,增长1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业类投资完成26.1亿元,增长37.1%。

3.财政收支保持稳定。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7.4亿元,位列全省117个县(市、区)第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5.8亿元,增长16.5%。其中,涉及民生事业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0亿元,增长41.9%;城乡社区支出8.5亿元,增长10.7%;教育支出5.0亿元,增长0.5%。

4.建筑行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全市(5.1%)2.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全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5.5亿元,增长2.4%;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增长23.1%。

5.房地产市场表现亮眼。全年14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3.7亿元,增长36.9%;房屋施工面积64.2万平方米,增长35.0%;商品房销售面积8.1万平方米,增长49.2%;商品房销售额4.0亿元,增长17.9%。

(三)在经济转型中坚持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引擎动力”越来越强劲。

1.能源生产保障有力。全县不断加大生产力度,持续推进能源增产保供任务落实,实现了煤炭、电力、天然气等持续安全稳定供应。全年原煤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182.3万吨,增长3.0%,洗煤产量2395.7万吨,增长1.1%;煤层气产量56.6亿立方米,增长11.3%;液化天然气产量81.4万吨,增长4.2%;全社会用电量35.5亿千瓦时,增长9.3%。

2.工业新动能不断孕育。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其中,与瓦斯发电和煤层气采掘业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3%;与饲料加工、中成药生产有关的生物产业增长20.2%。  

3.风力发电稳步推进。作为我县新能源发电的主力军,风力发电量全年累计达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占规模工业电力比重达22.0%,同比提高了2.5个百分点。

4.网络消费持续攀升。全年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渠道实现商品销售额1215.5万元,同比增长305.0%,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6个百分点,网络消费热度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5.市场主体平稳增长。全县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4164户(企业8628户,合作社1023户,个体户14513户);新设市场主体6497户(企业2710户,合作社49户,个体户3738户);净增市场主体2493户(2190户,合作社-10户,个体户313户企业),为全县经济增长不断蓄势聚能。

(四)在加快发展中激发内需潜力,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越来越充足。

1.项目投资高位运行。全年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投资增速全年保持全市前三,尤其是7月份以来,连续6个月累计增速保持两位数,位列全市第一。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5.2亿元,增长21.6%;第二产业投资95.8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投资22.5亿元,增长22.4%。分领域看,工业投资95.8亿元,增长19.4%;基础设施投资10.7亿元,增长6.5%;民间投资 29.4亿元,增长31.7%;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3.7亿元,增长36.9%。

2.消费市场恢复良好。全年消费品市场保持良好回升态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9亿元,增长7.9%。其中,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2亿元,增长7.7%。一是城乡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城镇市场零售额26.5亿元,增长8.1%;乡村市场零售额7.4亿元,增长6.5%,城镇市场增速快于乡村市场1.6个百分点。二是餐饮消费增长快于商品零售。随着餐文旅、餐饮消费市场的强劲回暖,居民外出旅行和就餐等活动增多,全县餐饮收入增长17.4%,快于商品零售(5.9%)11.5个百分点。三是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平稳。与居民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类商品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限上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类分别实现零售额1.6亿元、0.8亿元,分别增长20.0%、22.3%,共同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7.0个百分点。四是消费升级类商品持续活跃。全年限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分别实现零售额0.8亿元、0.4亿元,分别增长27.3%、41.7%。

(五)在民生进程中聚焦群众福祉,经济发展的“惠民温度”越来越暖心。

1.民生投入继续加大。2023年,全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保障更加坚实。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与民生领域相关的支出(13项)42.7亿元,增长5.2%,占全部预算支出的76.4%。

2.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23年,全县上下继续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措施,不断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着力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14元,增长6.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5.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15缩小为2.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3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050人,完成目标任务3600人的112.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41人,完成目标任务4100人的118.0%。城镇登记失业率0.73%,控制在4.5%以内。

三、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回升向好,多领域积极因素积累增多,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够强,经济稳定恢复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应对以下四方面问题重视关注。

(一)工业发展质量有待夯实

一是新动能增长潜力不足。全县制造业企业共21家,较去年增加7家,但增加值仅增长1.4%,比全县工业增速(6.0%)慢4.6个百分点,占比仅有0.5%,贡献率0.1%,制造业发展明显不足。全县战略性新兴企业增长3.2%,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二是新入库企业数量较少。全年累计新增工业企业11户,较上年减少1户,其中还包括因企业改制重组而新入库的中联煤层气(山西)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新增10户,新增企业增加值占比0.6%,贡献率仅有4.4%。三是企业的营业能力较差。全县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121.6亿元,下降32.3%;利润率15.2%,同比回落8.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数量(28家)同比增长7.7%;全县民营企业利润总额下降64.8%,降幅比全县工业高32.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中亏损企业达到22个,亏损额1.8亿元,占全县亏损企业的比重为78.6%。

(二)投资稳步增长后劲不足

一是新入库项目较少,大项目支撑不足。从投资规模看,存在新入库项目减少、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下降的问题,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支撑较弱。全年新入库项目111个,下降9.8%(同期123个)。本年新开工的27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9.9亿元,下降10.4%。二是新动能投资占比低,拉动作用有限。高技术制造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占比过低。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0.08亿元,下降50.5%,占全县制造业的比重0.9%,占全县投资比重仅0.07%,对整体投资拉动作用微弱。三是煤层气行业投资回落,支撑作用减弱。全年煤层气行业完成投资28.6亿元,下降3.3%,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占全县投资的比重为23.1%,同比回落5.6个百分点,下拉全县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支撑产业转型、带动经济提速的作用减弱。

(三)消费全面复苏仍需加力

一是消费市场总量规模小,与周边县(市)相比缺乏竞争力。从企业规模效应看,虽然全县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单位数量在逐年增加,但企业规模仍普遍偏小,小微型企业在数量上占据主体,缺乏具有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75家限额以上单位中,全年销售额不足千万的5家,1000-2000万的15家,2000-3500万的4家,拉动支撑作用明显不足。二是限上大宗商品,煤炭企业决定因素明显。目前,我县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共21家,煤炭、煤层气企业占16家,其中6家煤炭企业全年共实现销售额149.0亿元,增长58.5%,占限额以上批发销售总额的78.7%,其中除山西兰花科创销售有限公司增长外,其余5家企业受煤炭市场波动及价格下跌等多方因素影响,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一家独大,成为影响限上消费市场走势的决定性因素。三是石油类商品零售额持续下降。石油类商品零售额全年都呈下降趋势,全年零售额为5272.1万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比重为8.9%,下降0.1%,比三季度(-6.2%)收窄6.1个百分点。

(四)服务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产业不够优化,三产在全县经济占比较低。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3.4:81.8:14.8,二产占比居高不下,三产占比全市最低,分别低于全省(42.7%)、全市(32.0%)27.9、17.2个百分点,离“三、二、一”的梯次格局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发展不够均衡,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我县1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企业5家,占比42.7%,营业收入占比达55.8%;剩余7家企业分属4个行业,收入占比极小,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起不到有效支撑。三是新兴行业较少,现代服务业企业缺乏。总的来看,存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尤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等行业目前还没有能达到规模以上服务业标准的企业。

四、下一步建议

(一)抓好产能提升,在工业稳定增长上扩量增产

一是抓产能促转型,稳定工业“基本盘”。工业经济占我县经济总量的80.9%,对保稳定、促增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撑作用。要做好煤炭产业生产调度,产能提升,加快“绿色智能转型”。要抓好煤层气产业稳产增量、管网络互通、消纳利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要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二是抓调度强协调,稳定工业企业生产。按照市、县稳增长预期目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生产情况的协调调度,逐企精准摸排现有规上工业企业运营情况,防止出现大起大落,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促使企业稳定生产,保持好煤炭、煤层气行业对工业经济的强劲拉动。三是抓摸排重培育,促企业实现升规。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进行起底摸排,积极培育有望升规的中小企业,为全县工业经济提供新的支撑。

(二)优化投资结构,在项目建设上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夯实投资统计基础,进一步规范项目入库相关资料,认真做好项目入库前置工作,项目开工必须确保实际进度,申报资料要规范标准,投资数据支撑凭证要合理合规真实可靠,切实提高项目入库率。二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类项目尤其是工业性投资建设,释放制造业投资潜能。目前不利因素仍然较多,重点行业占比高,降幅大,要积极落实政策,保证行业稳定发展。三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聚焦关键行业和领域的项目引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工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全县投资稳定发展增加新动能。

(三)促进产业升级,在深挖消费市场潜力上做文章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全面激发市场消费活力,确保全县消费重点位置不动摇。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市场消费的政策,保持对困难中小企业的支持;引导商贸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培育一批高质量的县域电商企业,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二是加大挖掘培育,提升企业带动作用。加大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发掘和入统,帮助、协调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确保现有住餐企业稳定经营,积极发掘和入统“大个体”,推动“个转企”工作,提升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总量。

(四)采取针对措施,在壮大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货物运输能力,发展壮大现代物流。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加大政策落地力度,继续出台支持措施,推动全县十大平台经济发展壮大,尽快达规入统。二是要在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发展现代商贸业、健康养老业、体育休闲业、家政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为全县居民提供设施全、环境优功能全的消费场所。三是要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牵引性工程,在文旅康养产业提级上丰富产品供给,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上推动消费升级,在数字经济提效上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持续厚积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