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三季度,城区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基础。截止九月底,规模以上348家企业从业人员46358人,同比增加1652人,增长3.7%;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52250千元,同比增加173695千元,增长13.59%;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1803元,同比增加3245元,增长11.36%。

一、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工资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稳步增长。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46358人,同比增加1652人,增长3.7%。从业人员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建筑业,从业人员12853人,同比增加2107人,增长19.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1913人,同比增加510人,增长36.35%。从业人员减少较多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5258人,同比减少447人,下降7.84%;房地产业,从业人员1765人,同比减少558人,下降24.02%。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同步增长。三季度从业人员工资总额1452250千元,同比增加173695千元,增长13.59%。其中,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加较多的行业是:建筑业同比增加109287千元,增长33.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加12860千元,增长38.16%。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下降较多的行业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业同比减少2195千元,下降28.58%。

(三)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大幅增长。三季度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1803元,同比增加3245元,增长11.36%。平均工资前两位的行业有: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9798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46089元。平均工资后二位行业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14362元;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21358元。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减变动因素

(一)从业人员增减变化原因。人员增加数量最多的为建筑业,主要原因是新入库规模以上建筑业企业33家,导致人员增长较多。其次,有部分建筑业企业新增加开工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均有增加,比如山西华约生态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加4个开工工程。山西金九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几个工程主体需要在下季度封顶,导致本季度工程量增加,需求人员暂时偏高。从业人员降幅最大的行业是房地产业,下降24.02%。主要原因:有9个企业退库,这些企业工程已经结束,近几年没有新工程,申请退库。比如晋城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300人)没有项目了,也不打算开发新的房地产项目,人员分流,所以退库。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原因。一是从业人员的增加,工资总额相应增加。二是增加新入库企业,从业人员增长导致工资总额也相应增加。三是部分企业上年度奖励工资、奖金本季度发放。比如晋城宏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前年度的绩效奖均在年底发放,今年绩效工资改为按月发放,同时大幅提高一线工人工资,因此工资同比大幅增长。

(三)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原因。主要是退库了一批效益不好、没有项目的企业,新增了一批效益好、工资高的企业,同时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也稳步增长。从工资统计的情况看,行业之间劳动报酬存在较大差距。在国民经济十九大行业中,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居第一位的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49798元,最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人均工资14362元,两者相差35436元,高低比率3.47倍,差距较大。

三、建议对策

(一)拓宽就业渠道。一是鼓励全民创业,增强广大市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二是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和优秀人才落户晋城。三是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解决土地、环评、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为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二)化解用工难题。一方面企业要强化自身吸引力,不仅从薪酬待遇方面多投入,还要关注员工的具体需要,在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在技术革新上多下功夫,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唯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大力兴办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利用已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再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构造合理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确立“提低,扩中,调高”的思路,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一是积极落实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对用人单位各类中、低层级劳动者的工资,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的情况,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促进从业人员工资合理增长。二是适当提高低收入行业报酬水平,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加强对各行业收入分配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和健全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及工资指导制度,增加工资透明度,最大限度缩小工资差距。三是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劳动保障监督监察力度,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确保劳动者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赵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