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客观环境,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市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一季度经济受挫下行,上半年加快恢复且回升态势明显,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改善,经济快速复苏,稳中向好的趋势进一步巩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为102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6.9亿元,增长6.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39.9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为447.0亿元,增长3.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4.7个百分点。

分县(市、区)看,生产总值按增幅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高平市5.5%;城区5.2%;泽州县4.1%;阳城县3.9%;陵川县3.5%;沁水县2.8%。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8.9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9个百分点。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较好,秋粮生产丰收在望。

(二)工业经济保持增势

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2.4个百分点,比1-8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排全省第3位。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12.8%,增速比上月加快3.5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单月第二快增速。

从主要行业看,六大主导行业“四增两降”。煤炭行业增长4.0%,原煤产量增长5.9%;煤层气行业增长0.2%,煤层气产量增长10.2%;装备制造业增长16.0%,其中光机电行业增长19.8%;冶铸行业增长7.3%,钢材产量增长10.8%;化工行业下降8.6%;电力行业下降3.6%。

分县(市、区)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增幅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城区13.8%;高平市7.4%;阳城县7.4%;泽州县3.6%;陵川县2.6%;沁水县2.2%。开发区(一区四园)15.1%。

(三)投资增速有所加快

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5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比1-8月份加快1.0个百分点,排全省第7位。其中,房地产投资74.1亿元,增长44.3%,增速排全省第1位;民间投资161.4亿元,增长0.3%;基础设施投资112.4亿元,下降0.1%。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4亿元,增长120.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31.2亿元,下降1.3%;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42.9亿元,增长11.6%。

从项目个数看,在库项目1354个,增长27.5%。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507个,500-5000万元项目682个,房地产开发项目165个。

分县(市、区)看,固定资产投资按增幅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泽州县27.3%;高平市9.3%;阳城县6.0%;沁水县4.7%;城区2.0%;陵川县-1.1%。开发区(一区四园)7.6%。

(四)消费复苏势头良好

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9.8亿元,同比下降6.1%,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2%)4.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 3.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1-9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101.7亿元,增长1.7%,比1-8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1位。

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市场完成266.6亿元,下降7.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2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完成53.2亿元,增长0.7%,增速由负转正。

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消费44.1亿元,下降18.0%,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2.6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餐饮消费同比增长10.7%,环比增长41.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275.7亿元,下降3.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5个百分点。

分县(市、区)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降幅由低到高排序分别为:城区-5.9%;高平市-6.1%;沁水县-6.4%;泽州县-6.5%;阳城县-6.6%;陵川县-6.8%。

(五)财政收支基本稳定

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4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8.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2.4亿元,同比下降14.4%,减收10.5亿元;非税收入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22.3%,增收7.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5.9亿元,同比增长13.7%,增支24.9亿元。其中:民生支出171.8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4%。

(六)金融存贷快速增长

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70.4亿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1682.7亿元,同比增长12.2%。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60.7%。

(七)外贸进出口下降

前三季度,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5.2亿元,同比下降3.7%,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2.1个百分点,排全省第5位。其中,进口48.7亿元,下降1.9%,降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8%)7.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出口6.5亿元,下降15.5%,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12.8个百分点,排全省第9位。

(八)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1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3%)0.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2.6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04元,增长4.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2%)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1.9个百分点,排全省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62元,增长7.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6%)0.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3.8个百分点,排全省第1位。

(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前三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涨幅较1-8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五升三降”,医疗保健类上涨13.7%,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7.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0%,居住类上涨2.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衣着类下降1.6%,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1%。

二、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常态化复苏态势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经济向好趋势更加明朗,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好”的趋势进一步巩固

面对疫情大考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市GDP历经一季度-1.9%的被迫“深蹲”,到上半年1.0%的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5%,呈现快速恢复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排位上半年迈入全省第一方阵,前三季度更有10项指标领跑全省,彰显我市科学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二)“稳”的基础不断夯实

3月份以来,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全面推进,各行业均呈现回升势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29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34.5%;重点监测的53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种实现增长,占比41.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速连续7个月排全省第1位;餐饮业营业额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2.6个百分点,单季由负转正增长10.7%。规模以上服务业1-8月营业收入降幅比1-5月收窄14.6个百分点。从需求看,投资拉动作用增强,消费进一步回升。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加快6.2、1.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收窄8.0、3.5个百分点。

(三)“保”的支撑更加牢固

从基本供应看,粮食生产整体向好,秋粮丰收几成定局。“菜篮子”供应保持稳定,前三季度蔬菜产量增长16.7%,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牛羊肉类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生猪生产逐步回升,前三季度生猪存出栏继续快速增加。从收入价格看,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分别比上半年加快0.3、0.8个百分点。消费价格保持平稳,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从民生投入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5.8%、教育支出增长18.5%,卫生健康支出增长9.7%。民生投资中,教育投资增长7倍,卫生投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分别比全部投资增速高36.1、2.7个百分点。

(四)“转”的格局优化演变

GDP产业结构看,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3.6:55.8:40.6调整为3.6:52.7:43.7,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从投资产业结构看,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4:37.0:60.6调整为4.9:33.3:61.8。一产投资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

(五)“进”的步伐坚实有力

开发区工业发展良好。前三季度,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四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市9.7个百分点,陵川、高平开发区分别增长44.5%、22.8%。丹河新城建设日新月异。前三季度,丹河新城投资项目31个,完成投资30.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7.6个百分点。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136.6亿元,完成投资30.2亿元。

(六)“新”的动能稳步提升

从工业新动能看,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16.0%、15.8%,均快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54.8%、16.6%,增速分别快于规上工业49.4个和11.2个百分点;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7.2%,增速快于规上工业11.8个百分点。

三、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目前全球第二波疫情集中暴发,宏观经济环境依旧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我市经济恢复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

(一)稳工业仍存在隐患

1.企业效益下滑。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3.6%,利税总额下降26.2%。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仅有8.42%,同比下降3.3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情况进一步加剧,亏损企业亏损额26.9亿元,同比增长35.0%。企业成本压力较大,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78.82元,同比增加3.04元。煤炭企业成本负担明显加重,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1.44元,同比增加4.43元。

2.电力行业持续下降。下游工业受疫情影响复工延迟,电力需求下降,导致我市电力行业持续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电力作为基础民生工业,伴随下游工业生产加快,电力需求将稳步回升。前三季度,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3.6%,延续了今年以来持续的下降趋势,降幅比1-8月份收窄3.7个百分点,为今年降幅最低,转正拐点显现。

(二)稳投资短板突出

1.横向比较略显落后。今年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对经济稳步复苏形成有力拉动。但与省内其他地市比较,增速排位靠后,今年以来的8个月中有6个月排位处于中下游水平。

2.工业投资持续负增长。工业投资自5月份开始下降,呈现持续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3%,比1-8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作为对生产影响最直接的投资产业,工业投资不振严重制约我市工业经济进一步稳定快速增长。

3.产业类投资占比下降明显。前三季度,全市产业类投资同比增长5.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40.1%,比省定年度目标(44.5%)低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下降9.9、1.2个百分点,产业类投资占比呈持续下降态势。其中,总量排前三位的采矿业(占33.7%)、制造业(占28.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21.0%),其增速分别比全部投资低15.4、9.1、4.8个百分点。

(三)促消费堵点较多

1、消费拉动仍显不足。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商贸实体经济面临市场、资金和成本等多重压力,加之受电商冲击,销售、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发展困难加大。消费者在收入波动导致收入期望下降影响下,消费欲望减弱,实际消费能力有所下降。前三季度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6.1%,其中餐饮收入和商品零售分别下降18.0、3.9%,促进消费重现繁荣活跃任重而道远。

2.汽车消费市场拉动作用减弱。当前我市汽车存量基本饱和,前期实施减免汽车购置税等适度刺激政策的透支影响显现,用车配套设施短板抑制汽车消费继续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6%,影响限上零售额下降0.3个百分点。

3.石油及制品类销售持续下滑。前三季度,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19.0%,影响限上零售额下降3.3个百分点。石油类商品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推迟,用油下降,据测算影响汽油销量下降9个百分点;二是石油价格。受部分民营加油站价格战影响,常规统计范围的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正规加油站市场空间被压缩,销量下降,导致石油销售整体下降。

四、建议

下一步,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六稳”“六保”要求,以稳求进、以进促稳,把疫情损失夺回来,奋力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

(一)着力稳定工业生产

抓好稳定工业增长的措施落地,突出重点企业平稳运行,重点项目投产达效,中小企业入规升级,带动经济稳步回升。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把脉,积极推动产需衔接、银企对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综合采取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方式,为工业企业“减压降负”,激发工业企业发展信心。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优化经济结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生态优势,增强社会获得感。推动项目前期工作提速,充实重点项目库,抓好项目落地。继续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和撬动更多民间资本投向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拓展新兴行业投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培育增长新动能

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升级,以创新驱动、引领升级为核心,形成一批新增长点,持续积蓄全市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我市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着力打造“夜经济”,培育扶持“夜经济”基地,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消费增长。

(四)着力保持物价稳定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保持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强价格监测预警,着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通过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手段,保障充足供给,特别是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充分研究影响物价上涨因素,采取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的方法,打好控制物价温和上涨的组合拳。